进入现代社会,必须既要看到人的因素,更要看到随着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不仅省却了大量劳动力投入,而且效益更高。这就出现一种客观现象,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在不断减少,一方面社会经济效益却并没有大幅下滑,人口红利被资本红利所转化。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从粗放走向集约,从劳动密集走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形成了工业高增长、农业“多连冠”,其本质上是“减人增效”,并不就是依靠“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不是影响经济增长最主要因素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低人口抚养比背景下,劳动力负担轻,可以维持高储蓄率,带来高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一旦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就会出现资本投入报酬递减现象。
这里有两个误区值得商榷:一是有没有把人口、劳动力、经济发展放到现代社会中,放到劳动力使用机器和机器体系生产过程中,放到人类已经进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新时期中来思考。二是“十个劳动力对应一台机器”和“十台机器对应一个劳动力”,“报酬递减,资本投入就会减少”的“比方”说尚需再思量。
事实是,劳动力相对减少了,劳动力收入增长了,报酬并没有递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称,2012年,全国有25个省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22.2%。同时,高储蓄和高投入也没有出现减少,至少不是因为人口红利消失而带来的减少。
有学者立论于人口红利的消失,估计中国“十二五”时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是7.19%,“十三五”时期更是减为6.08%。且不说这个数字的来源依据,仅从人口红利来“估计”,就已失之偏颇。我赞成“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的判断,但认为它并不可怕,也不应发出悲观信息。主要依据有二:
一是中央把城镇化发展列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必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必然给城镇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年龄人口,从而能够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在引领全国人民科学、全面、务实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而寻求和提升社会资本对经济的支持系数,创新社会经济发展思维,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