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效应不宜夸大

人口红利效应不宜夸大

摘要:近段时期,人口红利的讨论成为一个热点,认为我国人口红利的拐点已经出现,而就这一拐点带来的影响则众说纷纭,甚至表现出某种悲观。劳动年龄人口只是一种潜在劳动力,不等于劳动力人口,即劳动力直接参与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口,所以,对于出现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应给予关注,但不必大惊小怪。

近段时期,人口红利的讨论成为一个热点,认为我国人口红利的拐点已经出现,而就这一拐点带来的影响则众说纷纭,甚至表现出某种悲观。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缓

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从而引起人口抚养比下降,助推社会经济利好发展的状况。人口红利的多少,首先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就大,在劳动力参与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社会人口抚养比相对较低,人口及其劳动对社会经济的效益不仅表现出一种正能量,而且会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人口红利趋减,有可能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345万,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官员称,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人口总量却保持继续增加的态势。并且,2012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为过去9年来的最高水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这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就业、劳动力参与率并没有下降。而人口抚养比是指进入劳动过程的就业收入者的负担或赡养的人口系数,即主要是以社会人口中直接参与劳动的人口所形成的现实生产力及其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联系为支点的。

劳动年龄人口只是一种潜在劳动力,不等于劳动力人口,即劳动力直接参与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口,所以,对于出现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应给予关注,但不必大惊小怪。

人口红利与资本红利结合

经济学理论揭示,人口红利本质上反映的是活劳动价值创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分析的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贡献。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科技对生产力的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岗位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成为普遍现象。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表现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由注重人口红利转向人口红利与资本红利相结合。

我国长期存在的一般劳动年龄人口无限供给、高素质层次劳动年龄人口无限短缺的二元人力资源市场结构就是一个最好写照,从这一现实看,也可以说,我国在现阶段不会出现人口红利消失问题。一味停留在“人海战”经济思维定式、就人口说人口的生产关系羁绊中,显然与今天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相背离。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