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哲人转身

第六集 哲人转身

核心提示: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第一幕演出的主角是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他们实现理想的土壤。三百多年的艰难跋涉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德国人来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

点击进入相关专题《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短片】

1999年秋天,一个新的千年即将来临,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出了“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排名第一。爱因斯坦、牛顿以及达尔文等位居其后。

2003年7月,美国最大连锁书店旗下的《图书》杂志评选出 “改变美国的20本书”。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美国独立以来200多年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排名第五。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改变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几十亿人的生活。即便在西方国家,这两位伟人也已经汇入了巨匠的星河。

【主持人】

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第一幕演出的主角是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他们实现理想的土壤。三百多年的艰难跋涉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德国人来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

(推出片名——《哲人转身》)

【短片】

特利尔,是马克思的故乡。1818年5月5日,他就出生在这座三层小楼里。1991年,这里成为全世界唯一专门纪念马克思的博物馆。马克思在一个犹太律师家庭中长大,23岁就成为普鲁士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

恩格斯出生在同属于莱茵省的另外一座城市——巴门,他的家族拥有著名的纺织企业,在全欧洲都拥有分厂和子公司。

【主持人】

这样两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如果都乖乖地听从自己父亲的叮嘱,这世上或许会多了一名出色的律师和一位颇有经营头脑的商人。

但他们注定不会循规蹈矩,促使两人不约而同走上一条红色之路的最初动因是——哲学。

【短片】

马克思、恩格斯出生的时代,法国的拿破仑刚刚退出历史舞台,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的黄金时期,北美洲则忙于安顿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而德国还处在分裂状态,普鲁士是德意志各邦中最强大的一个。

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的马克思,当时只有17岁,他迷上了黑格尔哲学。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他说,“这又一次使我明白了,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样我就必须怀着我的良知重新投入她的怀抱。”[1]

那个时代,普鲁士的进步青年都以“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为师,马克思也不例外。

这里是距离柏林大学仅几分钟路程的“施特黑利”咖啡馆,青年黑格尔派的中坚组织“博士俱乐部”就活跃在这里,马克思是其中最年轻的成员。他们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武器,批判宗教和普鲁士封建统治。很快,马克思就成了核心人物。他被誉为“思想宝库”和“思想工厂”,把理论研究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短片】

23岁怀揣着博士学位证书的马克思,并没有如愿当上大学教授。马克思刚刚离开柏林大学,恩格斯就来了,他当时的身份是一名正在服役的炮兵。

在此之前,恩格斯已经做了3年多的商人,父亲在他中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安排他到家族工厂实习。此时,恩格斯已经结束了这段他所厌恶的经商生活,来柏林当兵,趁着服役闲暇,总是跑到柏林大学去旁听哲学课。

在柏林期间,恩格斯也写文章尖锐批判唯心主义哲学家,揭露德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他与马克思一样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主持人】

在柏林失之交臂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快就有了思想上的第一次交集。连接两人的媒介,是1842年元旦在科隆出版的《莱茵报》。

【短片】

为《莱茵报》撰稿,并最终成为报纸的编辑,这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谋得的第一份工作,那一年,他24岁。恰巧,恩格斯也成为这家报纸的撰稿人。

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成为两人共同的批判对象。马克思发表在《莱茵报》的第一篇政论文章中说,“受检查的报刊的特性,是不自由所固有的怯懦的丑恶本质,这种报刊是文明化的怪物,洒上香水的畸形儿。”[2]对此,恩格斯也在《莱茵报》上著文给予抨击。

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第三篇论文是《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1842年,莱茵省议会制定法律,把捡枯树枝的人都要当成贼抓起来,原因是他们侵害了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访谈大意】

马克思在文章中,批判的重点是为什么土地拥有者能够左右法律。以这篇论文为代表,马克思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专制统治、为劳苦群众利益辩护的文章。

恩格斯则在《谢林和启示》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与马克思相近的立场——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这是青年恩格斯与青年马克思在哲学立场上的最大共同之处。

【短片】

1942年底,恩格斯按照父亲的意愿来到曼彻斯特管理家族企业。这位“老板”在世界工厂的中心,看到了工人们悲惨的生活。5岁以上的孩子就开始在工厂工作,工作时间常常是每天14小时到16小时。成百的孩子每天晚上回家时疲倦到由于瞌睡和食欲不振而吃不下晚饭,他们的父母发现他们跪在床前,原来他们在那里祷告的时候睡着了。恩格斯愤怒地写道:“所有这些都不过是为了要填满资产阶级的钱袋!”

坚持用哲学服务社会的马克思,则把《莱茵报》这张由自由工商业主出资筹办的资产阶级报纸,办成了为民众代言的思想阵地,随着它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离被查封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马克思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现在《莱茵报》上,是这份简短的声明:因现行书报检查制度的关系,本人自即日起,退出《莱茵报》编辑部。特此声明。马克思博士。1843年3月17日于科隆。

1843年3月31日,《莱茵报》发行了最后一期,书报检查官圣保罗在当天的日志上写道:“今天风向变了,昨天报社的精神领袖、灵魂终于辞职了,……我真是高兴极了,而且今天我用于检查的时间仅仅是平时的十分之一。”

【主持人】

最后一期《莱茵报》报,印了一幅普罗米修斯的受难图。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就曾借用普罗米修斯的话宣告:“我宁肯被锁在岩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隶。”这几乎成为马克思一生的隐喻。

1843年,马克思与相恋七年的燕妮小姐结婚了。在结识恩格斯之前,燕妮是唯一真正理解和全心全意支持马克思事业的人。这年秋天,新婚的马克思夫妇离开德国,迁居巴黎,为《德法年鉴》的创刊做准备。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在他们面前展开。

【短片】 

十九世纪的巴黎,是“当时欧洲最坚强、最进步的精神中心。”此时的马克思不仅研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而且认真地研究了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他经济和历史著作。他经常出现在市郊的贫民区、工人家中或者小酒馆,旁听一些工人秘密组织正在进行的会议,这是他第一次同革命工人发生接触。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正式宣告向自己曾经的“老师”——青年黑格尔派“告别”。在文章中,人们还多次看到了在日后颇为熟悉的四个字:“无产阶级”。此时,她刚刚登上政治舞台,但作用却是颠覆性的。

【访谈大意】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表明,他在自己思想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从青年黑格尔派、经过费尔巴哈,走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终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这个时候恩格斯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走上了相同的道路,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完成了哲人的转身。

【短片】

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在上面发表了文章,两个伟人的名字第一次并列在一起。

在巴黎的法兰西剧院广场附近,曾经有过一家“雷让斯咖啡馆”。尽管还不能确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见面究竟发生在1844年8月下旬的哪一天,但是这家咖啡馆确实是他们在巴黎会面的地点。

他们一见如故。二人立即着手合著一部新书,对过去的哲学思想进行反思。这本书于1845年出版,名为《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原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幅名画的名字,马克思用这一名称来讥讽鲍威尔等人的狂妄,他们称无产阶级是一群没头脑的人。曾经,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是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思想的重要交集,此时,借由《神圣家族》,马克思与恩格斯完成了对过去哲学思想的告别,开始了共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战斗历程。

【主持人】

1845年1月,巴黎警察闯入马克思在巴黎的家,宣布了对马克思、海涅、比尔格尔斯等人的驱逐令,限令马克思24小时之内离开巴黎。这位“世界公民”的下一站,选择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将为改变人类的命运作出怎样壮举呢?请看下集《一个幽灵》。

(主题歌起——出字幕:请看下集《一个幽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第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