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播模式,重大纪念性宣传是对媒体综合实力的一次检验。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勃兴,这一传播模式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特有优势。如果说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是以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制胜,适应受众浅阅读的需求,那么纸质媒体的优势就在于深度开掘新闻资源,背景交待详细、信息来源准确、事实分析透彻,满足受众深阅读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大做强重大纪念性活动的宣传,是传统媒体深度挖潜、扬长避短的必要努力和重要实践。
策划和组织重大纪念性活动宣传,首先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取舍;二是定位。任何一次值得纪念的重大历史性事件,都经过了反复挖掘和充分宣传,可资参阅、运用、整合的资料很多。而特刊版面有限,吸引读者主要靠的是编辑沙里淘金的功夫,取舍之间尽见眼力高下。定位要解决的是办给谁看的问题,对读者需求心中有数,取舍时才能成竹在胸。
纪念性特刊不在全而在精,不在面面俱到而在独出机杼。一个版五六千字的文字篇幅,很难包容更多内容和信息,但也由于没有一定之规,而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如果能做到主题相对集中,文章耐读好看,内容新鲜清晰,版面赏心悦目,读完之后给人以美感和启示,就不失为一个好的策划。
(四)
策划说到底就是设计和定位。重大纪念性活动宣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设计和定位。设计时站位高、角度新,才能做出亮点和特色;定位准确、主旨明晰,才能便于操作和执行。策划不是泛泛而谈、大而化之,而是在明确宣传主旨、掌握大量素材、了解读者需求、熟悉作者队伍等基础上,经过缜密分析、科学思虑谋划形成的。
如果说“永远的榜样——纪念学雷锋活动50周年”特刊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实践,那么首先得益于比较成功的策划。对军报而言,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老话题能否做到常说常新,对编者是一种考验。去年3月,在纪念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之际,军报曾成功推出12个版的纪念特刊《雷锋之歌》。时间仅仅过去一年,怎样使今年的策划方案既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又区别于去年、有所创新?
经过认真梳理和精心谋划,我们把8个版的特刊(除封面导读版外)分别定位为:往事——“平凡伟大、青春永驻”,回顾雷锋生平,还原真实雷锋;历程——“春风吹拂、传承永远”,展示一个跨越50年的雷锋精神接力微缩全貌;见证——“巍峨丰碑、精神标高”,揭示一个士兵与一个时代始终同频共振的精神传承;典型——“追随楷模、英雄辈出”,撷取三五个影响久远、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学雷锋典型以观千万个学雷锋楷模之全貌;文化——“永不褪色、砥砺后人”,从艺术形象的视角透视雷锋这一平民英雄的不朽和传奇;启示——“普通士兵、人类英雄”,透过典型细节揭示雷锋精神的普适价值和产生世界影响的深层原因;影像——“穿越时空、瞬间永恒”,以近年发现的鲜为人知的照片呈现雷锋成长轨迹和经久不衰的影响。
明确的定位、清晰的逻辑、准确的聚焦,既便于整合资料,又留有创造空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应该说,正是比较成功和到位的策划,成就了此次特刊宣传的独家、独到和可读性、亲和力、吸引力。
(五)
从相对成功的策划到相对完美的呈现还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依靠各个环节的执行力。策划只是一张施工图纸,而能否按照图纸盖起一座大楼,靠的是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既是策划的执行者,也是策划的完善者和细节的创造者。
在全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立足的根本仍是内容,而内容是靠文字呈现的,所以有专家强调,“以内容为王”“文字仍然是王道”。由于在新闻时效性、传播互动性上的优势并不明显,纪念性活动宣传主要依靠独到的思想见解、真实的内心感悟和文字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文字可以直抵读者心间,引起心灵共鸣。特刊正是牢牢抓住这一点,紧紧依靠这一点,以思想的深度开掘、感悟的深入内心、文字的胜出一筹达成吸引读者、启迪读者的目标。于是,我们在特刊8个版上看到的是一篇篇颇具见地的美文。《烛照中华的精神之光》《雷锋,永恒的精神坐标》《雷锋为什么是真实的》《九个细节透视雷锋热》等,这些文章既不乏真知灼见,又十分讲究文字的穿透力、韵律感,且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经得起读者慢阅读,读过之后能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高水准的追求和如火的激情永远是新闻人可贵的品质,具体到办报实践中,就是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超越的素质。军报学雷锋特刊的成功推出,正是这一品质和素质的又一次集中展现。它们体现在办刊的每一环节和细节上,从总体谋划到稿件采写,从版面设计到配表配图,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担当、激情、务实、创新无处不在。特刊编辑以不遗余力的努力和高水准的版面呈现,为“忠诚、奉献、严谨、开拓”的军报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政工部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