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公有制企业凝魂聚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2)

为非公有制企业凝魂聚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2)

核心提示: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迅猛发展,非公企业文化逐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企业自身发展变化、员工思想观念的嬗变,非公企业文化建设面临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和难点。

在非公企业中,企业文化的首要功能是服务企业经营发展、凝聚员工力量、提升经济效益。很多非公企业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软要素,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和环节,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不仅应代表企业的精神风貌、形象,更应该蕴涵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还应包括企业的价值标准、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从近年一些非公企业的管理架构设置改革上也可见一斑。如首席文化官的应运而生,便是最好的例证。这个职务,主要职责就是建构最有效率的企业文化,统筹企业文化发展全局、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帮助员工确立并践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等。

⒋人文性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方向,体现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实现整个企业所有员工对“应该做什么、觉得什么好、什么不许做”有明确的共识,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体现在企业愿景中,不仅有对员工物质上的关怀,更有立足培养员工自我实现的文化理念,把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远景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很多非公企业,如比亚迪集团、吉利汽车、娃哈哈集团等,都已建立自己的学院,教育培训企业员工,帮助员工全面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很多企业通过丰富多样、实实在在的活动满足员工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各类运动会、千人年夜饭、员工集体婚礼、春节团拜会、同事节、主题演讲、优秀员工评选、纳凉晚会、新文化理念竞赛等。员工参与其中,能领悟企业文化,认同企业价值观。

⒌民族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公企业文化形成、发展的巨大精神宝库,从儒家文化到道家思想,从四大名著到武侠小说,从国学经典到革命传统,都能成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源泉。如浙江娃哈哈集团塑造的“家”文化,其核心内容包含了“小家”即员工个人,“大家”即企业,以及“国家”三个方面的含义,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家”文化体现了两种鲜明的精神,即自强不息、忠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的革命传统精神。“爱国”是大多数非公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和谐”是很多非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北京汇源集团、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企业倡导感恩文化,把感恩、孝顺作为员工文化教育的内容,给员工父母写感谢信、发红包、解决生活困难等,把企业感恩文化延展到员工家属和社会,成效十分明显。其他如团结文化、诚信文化、廉政文化等都有充分体现,“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被赋予新的涵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⒍开放性

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国际化程度加剧,非公企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的较多。较早走向国际市场的海尔集团,提出“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诚为本、君子之争、和气为本”,其“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管理”的“海尔管理模式”,就是一个中西结合的开放模式。在全球一体化前沿的IT业、高科技产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兼收并蓄,积累了发展的动力,如搜狐的“足及生活每一天”、网易的“网聚人的力量”等。生产了“爱国者”系列电子产品的华旗资讯集团,他们的企业文化是融合东西方象棋精髓的“爱国者象棋”文化——国际象棋的“兵”攻到对方底线就可以蜕变成“后”或是其他更具攻击性的棋子,充分展现西方对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视;中国象棋中的“炮”则是中国人突出的跳跃性创新思维的体现,兼容的游戏规则和思维模式是华旗文化的最好载体。

问题和挑战

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企业自身发展变化、员工思想观念的嬗变,非公企业文化建设面临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和难点。

⒈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

非公企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体现在地区分布上,东部沿海地区非公企业发达,大企业多,如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市,非公企业文化建设起步早,内容丰富、体系健全、特色突出;中部地区,近年来非公企业不断壮大,非公企业文化发展势头迅猛;西部地区,非公企业文化活动开展较多,但总体发展相对薄弱,处在起步阶段。从行业方面看,食品、餐饮、房地产等行业非公企业文化品牌较多,新媒体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起点高,文化与管理的融合度深,一些省份和地区以代工、来料加工为主的企业则缺乏独立自主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企业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较弱。在企业规模上,大型非公企业,企业文化发展较好,少数非公企业文化甚至与国有企业文化相媲美,影响带动着当地文化建设;一般的中小型非公企业则完全取决于企业主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普遍处于自发阶段;大多数小微企业,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

⒉“标签化”现象客观存在

部分非公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特征、地位作用理解不够深入,仅停留在浅层阶段。有的企业学了一些时髦的名词,自己设计或者请人设计了一些标语、口号,粘贴在醒目之处就视为企业文化建设。有的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搞了一些用来指导和约束员工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口号,没有把先进的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初步形成后便裹足不前,不重视经验总结和推陈出新,缺乏后续措施与后劲。有的企业基于“别人都在搞,所以我们也搞了”,请社会上的文化策划公司,设计出一整套抽象空洞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愿景、企业使命等“成果”,似乎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创建优美的企业物质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员工服饰的整洁大方、商标与包装的图案优美,企业文化成为一个包装漂亮的“花瓶”,流于形式。

⒊理念雷同现象较为普遍

企业文化如果不能从企业本身实际出发,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与企业所处文化环境相契合,就缺乏个性,出现雷同,甚至水土不服。不少企业往往是设计一套朗朗上口、工整对仗的口号,如“团结”“求是”“拼搏”“奉献”“和谐”等。这些口号能否真实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能否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得到员工的认同,能否真正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是否有本企业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连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都说不清楚。有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企业口号中,“团结”的使用率高达41%,“创新”与“开拓”的使用率超过了20%,“进取”的使用率也达到了10%。这些笼统的、抽象的、千篇一律的用词,反映在企业精神及企业价值观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非公企业文化的个性和特色。

⒋单向度思维现象严重

关于企业文化,有的企业简单地认为,就是把员工的行为习惯、价值理念、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与企业领导的主张同质化、统一化,建设思想上的“大一统”局面。一味地强调“造人”,强调员工的接受和服从,强调员工思想上的“大同”,看不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导向和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创造,最终造成员工逆反心理的产生。非公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企业主)与员工精神互动的产物,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企业在给员工提供物质福利的同时,更要提供精神福利,在让员工能挣钱的同时,还要参与企业文化的创造,体现个体尊严、实现个人价值。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