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藐敌,战术重敌
陈赓十分赞同毛泽东的观点:战略上敢于藐视敌人,战术上必须重视敌人。简言之,就是“战略藐敌,战术重敌”。
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开赴抗日战场。作为世界列强之一,日军的战役、战术指导能力不容低估,低估了会犯轻敌的错误。早在8月28日,他就在日记中透露隐忧:“据我这几天考察,最近部队教育较偏重于政治(当然有它的作用),对军事方面不免要松懈些;即使有些军事教育,又过于偏重制式教练,所以至今部队的战术教育还是没有开始,这是重大的损失。在今后的残酷的抗战中,凭着过去的一冲,是无济于事的。”
为提高第三八六旅的战斗力,陈赓大抓部队军事训练,从一则日记中可见一斑:9月21日,“早餐后,仍到十一连。到时该连已全部在野外,准备班进攻动作的演习。因连排干部无准备,动作无秩序。我认为这样演习必无结果。当由我亲自指导,以一班作示范演习,一面动作,一面讲解,动作一段,讲评一段。下午,召集排长、班长,垂询班排近况。我讲了一些关于巩固部队的具体办法及班排长的领导方式,大家都很乐听”。
由于坚持“战略藐敌,战术重敌”的策略,第三八六旅捷报频传:10月24日、26日,重叠设伏于山西平定县七亘村,痛歼日军300人左右,缴获骡马300多匹;11月2日,诱敌深入到山西昔阳县黄崖底,“仅我七七二团以突然火力袭击行进之敌,毙敌约300,毙骡马400余”。1938年1月,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卡尔逊到第三八六旅访问,他由衷地赞扬说:第三八六旅战略、战术卓越及善于联系人民,“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当时,仍然有许多人对参战抱有疑虑,陈赓却坚决支持中央的决定,并认为对敌之策是“战略藐敌,战术重敌”。1951年3月初,中央任命陈赓担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6月,又兼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他立即开始调兵遣将。
在乘机从昆明飞往重庆的途中,陈赓和身边工作人员戴其萼谈话,把“战略藐敌,战术重敌”作为自己的用兵特点:“你常在我身边,深知一打起仗来,我就几昼夜不睡觉,因为我反复思考,预想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置的对策,所以从表面看来,我指挥作战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处置临时发生的情况迅速果断。可是从战斗打响之前直至战斗结束,我的思想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为我担任主要指挥任务,身系战斗、战役的成败和部队的安危,稍一疏忽,就会招致作战损失,增大部队伤亡,责任重大,所以内心处于长时间的紧张之中。……人们都说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无忧无虑,成天高高兴兴。从战略方面说是这样的,我坚信革命必胜,不怕任何艰险,不计个人安危。但在战斗中我不是盲目乐天派,总担心考虑不周,招致作战损失,总怕发生意外情况,思想上一直保持高度紧张,而不能有任何松弛。”
陈赓抵达朝鲜战场后,一过鸭绿江就想尽办法多方了解敌情我情;到了志愿军司令部,他更是抓紧时间做这方面的工作。8月2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美帝是整个帝国主义的支柱,政治军事都有一套,作战上非常客观,不株守成规,善于变化。五个战役(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中,各有其花样,我们绝不能忽视,必须加紧准备,拼命训练部队,想一切办法加强火力,改变战术;对它一点也不能松懈,然后才能将其战胜。这几天均本着这点精神教育部队。”正是由于“战略藐敌,战术重敌”,陈赓指挥的战役、战斗无往不利。
示形动敌,张网以待
《孙子兵法》讲过,“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大意是说,善于调动敌人的指挥员,他只要采取一个佯动,敌人一定会被调动过来;给敌人一点甜头,敌人一定会照单全收。用小利调动敌人就范,再部署部队痛击敌人。陈赓经常揣摩“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之术,并琢磨出“示形动敌,张网以待”战法。
1939年初,陈赓指挥八路军三个团活跃在冀南、鲁西北,频频给日军以打击。但是,由于平原地形不利大战,敌人遭受的损失不大,因而仍然盛气凌人,每次遭到八路军袭击,都必然派兵追击,进行报复。鉴于此,陈赓打算利用敌人的骄纵心理,布置一个圈套引诱敌人,打它一个诱伏歼灭战。这个设想上报第一二九师师部后,刘伯承迅速作了一个批示:“这个想法很好,鬼子是势利的东西……他看不起我们,受了袭击必然不服气急于报复。……是可以用伏击打它个冷不防。关键是地形要选好。”于是,陈赓派人寻找有利地形:“自古战争是最讲究地形的,我们要想尽办法注意选择有利于我军设伏,而不利于敌人行动的理想地形。”很快,找到了一个可以作为诱伏敌人的好“口袋”。它地处河北威县城南香城固村西北方,是一个带形的沙河故道,四周长满了红柳和野枣树,地势倾斜,形成一个由西南伸向东北的洼地,长有一公里多,两边沙岗高达数丈。这两边沙岗构成一个天然的钳形阵地,把洼地紧紧地夹在了中间。陈赓看完地形,立即排兵布阵:“一、设伏部队,一定要构筑好防御工事,作好伪装,隐蔽好部队。……决不能让日军进村负隅顽抗,一定要将鬼子兵堵在村外歼灭之。二、担任诱伏任务的部队,要采取夜间袭击的战术,进入城内,以短兵火力给日军以杀伤,既要把鬼子兵打得痛,打得狠,又要能够迅速撤离。使日军误以为我们是些不堪一击的游击队,才敢于远离其巢穴,孤军出城向我军‘钓鱼’部队实施深追。三、当日军已经上当,钻入我军设伏的‘口袋’之后……要迅速前出到香城固正北方向,扎死‘口袋’。这样就可以使日本鬼子处于腹背受击的困境,既不能前进,又无法后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