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赓的安排下,八路军连续3天袭击威县县城,千方百计地引诱日军出城报复,日军终于被激怒。2月10日下午,日军第十师团第四十联队出动一个加强中队250多人,乘坐9辆汽车,带着机枪、步炮,气势汹汹地追击八路军的“钓鱼”部队,向香城固村扑来。下午,日军进入伏击圈,遭我三八六旅三个团猛烈冲杀,全军覆没。
捷报传来,刘伯承非常赞赏:“这次战斗敌我伤亡的比例是4∶1,我们的代价是小的,是赚钱的生意。这是个模范的诱伏战,应当表彰。”他还为这次战斗总结了经验:一是善于示弱诱敌,特别是激发了敌人轻视八路军的骄纵心理;二是善于把敌人诱导到机动的围攻位置,而且把附近房屋都占领了,让日军没有办法固守,也没有办法逃脱;三是善于协同作战。
1947年冬,在蒋介石严令下,国民党李铁军第五兵团气势汹汹地扑来,欲与陈赓所部在豫西地区进行决战。陈赓清醒地意识到,贸然与敌硬拼不仅没有把握全歼敌人,而且有可能使自己陷入被动。为了在有利时机歼灭敌第五兵团,他遂决心以第十三旅等部伪装成主力,采用“牵牛战术”,调动敌第五兵团奔波于伏牛山区,而解放军主力则隐蔽待机,寻找有利战机歼灭之。
根据陈赓的指示,第十三旅等部迅速西进镇平方向。为了造成主力行动的声势,该旅将部队分成多路行军,展开成宽大的正面开进。每进一个村庄,就修起许多锅台,到处点起烟火。很快,老乡们奔走相告:“老八路过来啦!光骡子、马匹就过了半夜!我们村夜里住了好几千人,村口路边修的尽是锅台。”消息不胫而走,可李铁军老奸巨猾,主力仍不肯轻举妄动。在陈赓电示下,第十三旅等部又对镇平大打出手,完全是主力部队行动的架势。这时,李铁军才信以为真,指挥主力跟踪而来。第十三旅等部又从镇平撤出,促使敌人紧追不舍。就这样,一个多月里,李铁军始终把解放军担负“牵牛”任务的部队误认为主力,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转圈子,弄得精疲力竭。12月中旬,陈赓部破击平汉路大胜。李铁军率部赶到平汉路“增援”,被我一个旅“牵”到遂平县以北的祝王寨、金刚寺一带时,陈赓指挥主力和华野一部早已摆好了聚歼的阵势,此战全歼敌9600余人,李铁军仅以身免。
围城打援,两面开花
陈赓十分熟悉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围魏救赵”的典故,并在军事实践中继承发展,力求既围歼守敌,又重创援敌,遂形成了“围城打援,两面开花”的策略。
1947年1月中旬,陈赓、王震部联合作战,他们决定“围城打援,两面开花”:围山西汾阳、孝义两城,吸打敌援,争取重创援军,有可能时则攻占两城。1月17日夜,汾孝战役发起,经一夜激战,解放孝义。同时,又把汾阳围得水泄不通。
汾阳、孝义是晋中平原的门户。汾阳被围、孝义失守,让山西军阀阎锡山震惊不已。为维护在山西的统治地位,他到平遥地区指挥9个师和由伪军改编的2个纵队,于18日兵分三路向汾阳、孝义地区进发,扬言要夺回孝义,解围汾阳。
当时,南路敌军战斗力最强且兵力最多,总指挥孙楚讲话嗓门也最高。他通过报话机和部下议论什么“收复孝义很有把握”,陈赓部无非是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叫部下不要为陈赓所迷惑,必须按时攻占孝义城,并做好追击陈赓部队的准备云云。
陈赓经过再三权衡,说:“就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也逃避不了‘骄兵必败’的规律。阎老西儿的这些卵翼部队,既无战斗力,又自大轻敌,焉能不败?咱们就拿孙楚开刀吧!”
21日下午3时许,孙楚部8个团冒进至东盘梁、北窑村一线。陈赓一声令下,伏击部队像离弦之箭一样冲向敌军,孙楚部很快瓦解,主力5个团全部被歼。
1950年7月,越南军队准备对法军发动边界战役,夺取与中国广西省交界的重镇高平。由于高平工事坚固,利于防守,守军又系精锐部队,直接进攻高平显然不是良策。在研究敌情的过程中,陈赓注意到法军部署的一个弱点:在高平至谅山(由西北而东南)这一防线上,法军顺着所谓“四号公路”,摆了个一字长蛇阵,龙头高平、龙尾谅山兵力雄厚,工事坚固,而中间的东溪、七溪等据点则兵力单薄;东溪、七溪一旦遭到攻击,要靠高平、谅山法军出援;而且,东溪、七溪地处崎岖山地,便于越军设伏。由此,陈赓大胆设想:不去进攻高平,而是集中兵力进攻“四号公路”上最小的据点东溪(在高平以南40公里,七溪以北20公里),孤立高平,并打击出援的谅山之敌。显然,这是“围城打援,两面开花”之策。
7月26日,毛泽东致电陈赓:“我们认为你的意见是正确的……目前不要打高平。先打小据点,并争取围城打援是适当的。”
9月16日拂晓,东溪战斗打响,陈赓参与指挥的边界战役拉开帷幕。到18日上午,越军攻下东溪,全歼守军260多人,这是越军第一次夺取由法军2个连守备的据点。随后,陈赓又在东溪附近暗伏精兵:2个团摆在东溪,3个团摆在东南方向高地,2个营摆在西南方向高地,形成一个向南张开的“口袋阵”。
10月初,为打通“四号公路”,七溪法军大部(勒巴热中校指挥)北上进攻东溪,进入“口袋阵”。由于越军一时疏忽,勒巴热部南逃到谷社山地。陈赓指挥越军南追,把敌人团团包围在谷社山地。法军总指挥部为越军的攻势所震惊,命令高平守军1000多人(沙格东上校指挥)弃城南援,七溪法军余部(那本上校指挥)几乎倾巢而出北援。面对强敌的南北对进,越军前线指挥部曾经动摇。陈赓还是坚持“围城打援,两面开花”之策,并于10月6日得到毛泽东电报支持:“先集中主力歼灭谷社山地被我包围之敌,然后再看情况围歼高平南逃之敌,此计划是正确的。”到10月9日,勒巴热部、沙格东部相继全军覆没,两人被活捉;那本上校见势不妙,仓皇南撤,付出一定代价才逃回七溪。
在陈赓“围城打援,两面开花”之策指导下,越军不战而下高平,并使法军在越北战场上的机动部队丧失过半,这是自印度支那战争开始以来法军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损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