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精神与俭约精神

云南精神与俭约精神

摘要:梦想,向来有两种寓意,一是不现实、绝对难做到的,被称为“做梦”;另一种对未来的憧憬,鼓舞自己去奋斗,视为理想。记得2009年上海光源启用不久,笔者作为上海人大常委会考察团成员,来到坐落浦东张江、美丽的“鹦鹉螺”形的巨大建筑群。

  “俭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老子自然哲学实践架构的“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俭”是其中之一。老子的“俭”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俭省节约而不浪费,属物质层面;二是指素朴简易而不劳神,属精神层面。两者的结合,即为俭德。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俭”的功能,认为“俭,故能广……舍俭且广……死矣”(《老子》第六十七章)。东汉郎顗说:“救奢必于俭约,拯薄无若敦厚。”北宋司马光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训俭示康》)。南宋罗大经曾说:“奢则妄取苟求……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曾国藩家训则更贴近生活,他说:“家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居屋莫太宏丽。”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俭约之风,俭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毛泽东早在建国前就指出“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周恩来一生“自奉俭约”,邓小平更是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穷,底子薄,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指示,把勤俭节约提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当前,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贯彻中央精神,大兴俭约之风,把俭约精神与云南精神融合在一起,对于推进桥头堡战略,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土高原的大气磅礴和连绵群山,熔铸了云南4600万各族人民简单质朴的“俭约”性格和文化精神风貌,归纳起来,就是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核心内涵的“云南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云南精神就是一种俭约精神,是一种体现云南各族人民风骨与灵魂的俭约精神。云南精神是云南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世世代代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淀,不断优化,继承延续下来的,是所有云南人共同承载的精神品质、心理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千百年来,云南精神不断激励云南各族群众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创造了今天的繁荣,并继续追求更加幸福的未来。云南精神就是一种“高远、开放、包容、坚定、担当、务实”的俭约,或者说是一种高原情怀的俭约和大山品质的俭约。

 高原情怀与俭约

 “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对于身处高原的云南各族人民来说,既是立身处世的情感依托,也是前行的价值取向,更是成就未来的执著追求。

 高远意味着高瞻远瞩、视野宽阔、志存高远、气魄宏大,是大气;开放意味着敞开胸怀、打开大门、走向全球、拥抱世界,是大量;包容意味着心胸博大、雅量豁然、海纳百川、容纳万物,是大度。正所谓“俭,故能广”(《老子》第六十七章),换言之,实行俭约,就能够通向宽大和广袤,如果舍弃俭约,最终只有死路一条。老子所指的宽大和广袤,其实指的是国家强大,社会富裕厚实,朋友遍天下,欣欣向荣的气派景象。

在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时期,激扬高原情怀,内化为高原人的强大精神动力,不仅是塑造云南精神品格的时代呼唤,而且是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大气魄、大视野和大肚量。何来“大”?答案是“俭,故能广”。

 “俭”是一种朴素的方式,世界上最朴素的方式莫过于“无形”,“无形”乃真正的大气,正所谓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音希声。这正是一种站得高,望得远,气定神闲,成竹在胸的境界,也是一种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当代的云南各族人民正是以这种俭约的大情怀,孕育出了大气象,吹响了全面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号角,谋划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思路。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