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为何不愿转为城镇户籍?

农民为何不愿转为城镇户籍?

由于农村户籍上附着了较多的经济利益,城镇户籍相对于农村户籍的比较优势已经不明显,所以我国城镇化增长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要引导、鼓励农民合理有序向城镇流动,加快城镇化速度,提高城镇化质量,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能够给进城落户的人提供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配套服务。

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即。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官员向媒体透露: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当前推动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中央拟全面取消小城镇落户限制,对小城镇来说,除了就业、居住外,不再设社保年限。同时提出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间分担成本,个人需承担社保和住房的私人成本。

尽管各级政府在城镇化问题上频频发力,可近期一项针对农民工的大型调查显示,我国八成农民工不愿放弃承包地转为非农户口。其中“80前”农民工有80%不愿转,“80后”有75%不愿转。在愿意转户籍的人中,愿意交回承包地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比例仅有1/2。

物质决定意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农民不愿转户籍实属正常。

农民想要在城镇定居并逐步融入城镇,一个基本条件是“住有所居”,如果住房价格远超过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肯定会对进城定居有畏惧心理。近年来,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一些现有居民都无力支付城市居住成本,最后被迫离开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民是一个理性的群体,拥有农民户籍就可以免费或者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宅基地,进而可以自己建房,居住的舒适度要远优于在城镇买房。所以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对自愿放弃农村户籍的农民给予补偿,可是农民对此很少领情。

在农村拥有耕地,可以以相对安全并且极低的成本解决吃饭问题。目前耕作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农民每年只需要从事几十天甚至十几天的农业劳动就可以获得口粮,并且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吃起来放心,农闲时间可以进城务工挣钱,实在不行,回家也有口饭吃。但是,城镇居民如果没有工作,在当今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往往是吃饭都成问题。并且无论富裕还是贫困的城镇居民,都几乎没有条件自己种植蔬菜等作物。

总的来说,由于农村户籍上附着了较多的经济利益,城镇户籍相对于农村户籍的比较优势已经不明显,所以我国城镇化增长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可是,综观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化毫无疑问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发展亦将如此。并且,中国“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也不在农村内部,而在农村之外,即“三农”问题最终要通过城镇化得到解决。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如:农业规模化经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可是农民出于对现在食品安全的考虑不愿落户城市,而是选择在农村每家每户单独种植,这又极不利于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