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将中国的建设用地、居住用地所占国土面积比例,跟美国、日本的仅做简单的数字比较,起码连学术应有的科学态度都缺乏。
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公开披露,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每天就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中等县。而早在2011年6月17日,人民网就有新闻报道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5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9%。荒漠化和干旱给中国的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对此,撰写《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课题报告者难道一无所知?
诚然,中国政府一直在治理沙漠和荒漠化问题,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治理形势至今依然非常严峻,甚至越来越严重。
众所周知,2012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而在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在推进过程中,还会遇到并且必须解决各种问题。”
何况,课题报告《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亦显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仅仅建高楼、建广场。
既然如此,那么课题报告《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为何能抛出“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等观点呢?——有关撰写该报告者,或学术水平有限,或缺乏应有的学术态度,或是全局观念意识而一知半解,抑或是借助学术之名行维护某些既得利益集团之实——试图影响中国最高决策层。
纵观课题报告《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我们也不难发现,其撰写者一边在谈“新型城镇化”,另一边又尚未脱离传统城镇化的思维模式。这后者可能也是“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等观点出笼的因素。
事实上,推进新型城镇化所需的建设用地,很多都可以就地解决。譬如,有组织地依法改造城镇原有的低矮楼房,即以高楼大厦代之。仅此一项,全国“集约”下来的土地,当是惊人的,且是更有利于推进新型化城镇建设的。
总而言之,笔者罗竖一认为,无论是中国有关部委的官员,还是地方各级的领导干部,以及普通民众,都应该明确意识到,“推进城镇化就必须要扩大建设用地。但同时,我们又有18亿亩的土地红线是不能碰的”。即中国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