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理论自信

时代呼唤理论自信

摘要:4月16日光明日报刊发长篇通讯《湖北社科界讨论理论自信》,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日报网、南方网、凤凰网、新浪、网易等几十家网站在第一时间转载。5月21日,武汉大学实践观讨论座谈会,学者们围绕“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建言献策。

春末夏初,风和景明。

两个月来,萌生在荆楚、漫卷于全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吸引社科理论界大批专家学者参与,成为国内许多新闻网站的热门话题,在众多高校、在社科界引起强烈反响。

当今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方兴未艾。改革发展的时代呼唤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其波及之广泛,探讨之深入,为近年间思想理论领域重大问题讨论所仅见。

引发社科界强烈共鸣

“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而不能停留于‘解释世界’。”3月27日,哲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陶德麟的文章《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首发于湖北日报,当即引发湖北社科界的热烈讨论,一批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多个学术团体自觉行动,湖北日报、湖北之声、湖北卫视、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荆楚网等众多大众传媒开辟专栏、专题,围绕“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话语权”、“阅读农村 阅读中国”、“用马克思主义学风传播马克思主义”等话题,联系实际、畅所欲言。

高校林立、智力密集、诞生和培养过多位学术大家的科教大省湖北,社科界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开启实践观讨论,很快为中央媒体所关注。4月16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4000多字的长篇通讯《湖北社科界讨论理论自信》,在四版链接陶德麟教授的文章《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一版通讯配发的编者按开宗明义、言简意赅:“中央大力提倡正学风、改文风,一批理论工作者努力建立理论自信、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欢迎就此开展讨论”。

谈论“实践观”这个话题,当今社科界、理论界具有浓厚兴致和内在冲动。光明日报的倡导,迅即得到我国社科界的热烈回应。

4月17日、18日、19日、22日、25日、26日、28日,光明日报连续在显著位置报道讨论进展,以《“湖北社科界讨论理论自信”在首都引起热议》、《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扎根实践沃土 树立理论自信》、《好的理论扎根于活生生的实践中》、《文艺的力量源于自信》、《中国三十年改革实践呼唤理论自信》、《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为题,展示首都理论界、军队理论界、全国社科界、高校、文艺界等多个领域社科工作者的思考和见解。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黄相怀提出,“只有深入实践,从实践中挖掘、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思想元素和理论范式,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认为,“只要写学术论文,就必须要有国外的理论框架,有的学科还要求使用数学模型以及可有可无的数据。其实,他们恰恰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规律:不是实际适应理论,而是理论在适应实际的基础上生长和成熟,动辄就搬西方理论,本身就是理论不自信的表现。”

进入5月,光明日报组织的讨论持续展开,真知灼见频现。

5月8日,光明日报以“彰显党校教育的实践品质”为题报道湖北省党校系统实践观讨论会。从“实事求是”这一党校校训出发,湖北省20多位各级党校教育工作者的发言聚焦教学科研的根基与方向问题,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陶良虎再次呼吁党校教育必须扎根沃土、承接地气,“让党校教育的实践品质更具光芒”。

5月16日,教育部社科中心研究员马建辉在光明日报发表“破除洋教条,倡导中国化”文章,剖析“洋教条”的种种误区,在形式上体现为母语失语症,离开西方那套学术话语体系,就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内容上就是对洋权威的理论或学术观点攀附、仰视膜拜、无条件地认同,“因为脱离实际,所以这样的文章愈多,就对现实愈有害,愈会蒙蔽读者,愈会妨害文化创新”。

戏剧理论家季国平称赞光明日报:“理论自信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你们这个讨论抓得好。”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邸乘光研究员评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湖北社科界率先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活动,“将成为引领我国社科理论界新觉醒的先声”。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