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成高校思想冲击波
理论自信从哪里来?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在我国学者最密集、学术资源最富集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汇成强烈的思想冲击波。
首都北京多所高校,讨论激越。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兵鲜明地提出:“理论自信从根本上说,建立在它是否能指导中国当代的社会实践从而解决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这一基础之上。要解决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就必然要有‘问题意识’。”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杨增岽谈到:“我国能够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并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所关注,这已经充分表明,我国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有充分理由坚持、信守和发展我们自己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张玉秀回忆:“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老师带领我们走进基层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不再是书本上刻板的数字,和老百姓一次次的交谈打消了我们临去时满脑子的疑问,原来看似乏味的理论一下子就入脑入心了。”
4月25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讨会,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哲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发言踊跃。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经济学院院长邹进文教授指出了当下经济学发展面临的选择:一方面是经济学研究边界越来越宽,成为很多青年学者和学生十分向往的专业,另一方面却越来越数据化、模型化,文章很难懂,论证很繁琐,但得出的结论却是普通老百姓都再明白不过的道理,“研究中国问题为导向,研究中国的经济现实,创建中国的经济学已经正当其时”。法学院张德淼教授则呼吁法学应当成为真正“接地气”的学科,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注重对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产生的理论问题的关注力度。年轻的哲学院方珏副教授明确提出,要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庸俗化和实证化,反对喧嚣、浮躁的学术研究,尤其是逻辑先行的理论研究。
5月21日,武汉大学实践观讨论座谈会,学者们围绕“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建言献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梅荣政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已有50年。在他看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不是要对业已建立的话语体系全部废除,也不是要把各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统统去掉,都写成马克思主义教科书,而是要进行加工、改造、提升和创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颜鹏飞提到的“伊丽莎白二世之问”发人深思,英国女王在2008年11月视察伦敦经济学院的质问——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经济危机?使英国经济学界不得不发表致女王的公开致歉信,他由此指出,中国应该着力创建具有中国元素的经济学体系,与所谓的西方经济学“接轨”、“拿来”、“被别人表述”相区别。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金海充满信心地谈到,以前中国缺乏学术自信,其实不是中国学者的智力问题,也不是理论研究水平问题,而是中国学者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的大背景下,建构中国学术理论研究话语体系已经不是一个愿望,而是具有了切切实实的可能性”。
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创新的潮流就会奔涌、飞腾。激荡于神州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正在带给人们新颖的思考和鲜活的启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