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建设。今年初发生的重大人事变动与中国铁道部退出历史舞台有关,打击腐败是铁道部解体的主要目标之一。铁道部被一分为二,部分职能并入交通部,商业运营则由新成立的国有企业中国铁路总公司接管。政府强调其在铁道部分拆后支持铁路建设和发展的立场。分拆之前,铁道部在2012年发行1640亿元债券,旨在进一步推进各项建设;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在铁路建设方面的目标是平均每年投资6000亿元,国内高铁网络里程达到40,000公里。
高速公路建设。中国最初的目标是到2015年高速公里里程达到83,000公里,目标是覆盖居住人口超过20万人的城市。交通部的数据显示,该目标在2011年年底已经实现,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4,946公里。尽管提前完成目标,但中国有可能会继续高速公路建设,以进一步完善全国的交通网络。
机场建设和升级。按照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航空业预测,到2016年中国的国内客运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达到4.15亿人次。“十二五”期间计划逾50个机场项目,2012年国家发改委已批准24个此类项目,总价值超过1万亿元。即将进行的一个重大项目是北京大兴机场项目,旨在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机场,目标是每年的客流量达到1.3亿人次,超过纽约肯尼迪机场和伦敦希斯罗机场的总和。这与众多小型机场项目形成鲜明对比,如将在云南省建设的新机场旨在促进旅游业发展,预期到2020年每年的客流量和货物吞吐量分别为45万人次和900吨。
地铁和城市轨道项目。目前中国内地有16个城市运营地铁线路。中国希望到2020年将其扩大到40个城市;另有三个城市(哈尔滨、郑州和长沙)计划到2013年实现地铁投入运营的目标,还有四个城市(宁波、青岛、鄂尔多斯和无锡)到2014年地铁投入运营。中国的目标是到2015年地铁里程达到3,000公里,到2020年达到7,000公里,而2011年年底地铁里程约为1,650公里;按照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地铁和轻轨项目投资将升至1.2万亿元。
港口建设。目前部分港口建设计划包括煤炭和石油航运港口,其中包括在2012年到2015年期间建设440个港口的目标。
替代能源来源的能源工厂。风能、太阳能及核能工厂将成为重点,同时页岩气开发的前景也非常不错。
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度将逐步提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将城市化说成是国内需求的动力。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将受益于中国蓬勃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这是因为城市居民一般比农村居民的消费多。尽管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分布大致较为平均,但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居民购买的消费品非常多;过去三年,约86%的消费品销往城市地区,而只有约14%的消费品面销往农村地区。教育和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消费的情况尤为如此,而且餐饮、交通及非必需品(包括奢侈品)等一般性服务的消费情况亦如此。我们可以看出,就主要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汽车、计算机、洗衣机、冰箱和空调)而言,城市拥有率远超农村。这得益于相比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消费品和服务供应不断增多且日趋多样化,也是因为城市居民的收入上升所致。此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也将增加住房和公用事业需求。这一点显而易见;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流向城市,他们势必需要住宿,同时政府必须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和公用事业,以适应更多人的使用需求。
近几年总体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我们预计,由于中国向国内需求拉动的增长模式转变,这一过程将会延续。因而核心挑战在于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支出倾向。
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各项措施包括在中共十八大期间重点强调的“收入倍增”改革、所得税改革,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完善政府和社会转移机制,缩小二次财富分配过程中的收入不均。
收入倍增改革。中共十八大期间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若要取得成功要关注几个关键因素。一是关注实际收入的重要性,因为名义收入倍增可能导致实际收益下降。第二,个人收入占GDP的相对比例比其在转型过程中的绝对值更重要。最后,收入倍增改革应属于系统性改革,需要有效运行多项相关改革。
所得税改革。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一次财富分配;个人所得税改革可能会包括降低税率、调整税基及推出或扩大扣减力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