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至6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拉美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并与另外加勒比八国领导人双边会谈,最终赴美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是习近平继访问俄罗斯和非洲后的第二次出访,也是在李克强总理结束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和德国之行后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第三次出访。
回顾与展望习李开局三访,繁忙紧凑的日程,独特路线的选择,大步腾挪的远行,已映照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新思路、新态势和新格局的轮廓:坚持全面平衡的和平外交,大国、周边和传统关系并重,战略方向侧重向西开拓,体现了“继续韬光养晦,更加有所作为”的指导原则。
习李三访,既照顾到亚非拉和欧美各地区,又突出俄、美、德、印等世界或地区大国;既惠及坦桑尼亚、瑞士和巴基斯坦等老友近邻,也不忘拉美和加勒比等交往并不频繁的新朋远亲。如果将来访和即将来访的冰岛、法国、巴以和韩国等领导人纳入视线,可见习李外交延续着全面、均衡和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的传统。
但是,习李外交的灵活设计和积极变局也是明显的。首先,在大国关系中突出中俄关系的绝对重要性和独特性,提升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价值。其次,未将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列为优先互访目标,体现了中方对相关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和清晰态度。第三,同时接待巴以首脑,同时出访印巴,体现了在地区问题上的小平衡和大超脱。第四,打破惯例,先访印而后访巴,给了前者面子,送了后者里子,展示对印友好姿态,也凸显巴中铁打友谊。
从更大范围看,习李外交的战略走势也依稀可辨:在稳定和巩固大国信任与合作的同时,更多向西、向南开放和进取。所谓西,应该是三个层次的地理和空间方位,即中国的近西、中西和远西,近西为中亚和西南亚;中西为西亚、非洲和欧洲;远西为跨越大西洋的南美和中美洲。所谓南,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这种外交努力方向的变化与调整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因应内外发展需要和世界力量消长的必然结果。
2010年秋笔者参加宁夏“中国阿拉伯经贸论坛”时就公开呼吁,从战略高度重视“建设国际论坛新品牌、开创中阿经贸新局面、营造文明交流新中心、拓展国家安全新腹地”。我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三次国内“战略西进”的重大意义后,提出中国在崛起时代应该建设“中国-中亚-中东”为轴的向西发展战略思路,以确保国内能源安全并冲抵来自亚太方向的强大压力。两年后,其他学者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西进战略”,引起世界媒体和智库关注,国内学术界也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中国全新外交重构的诸多可能与方向。习李外交的新实践,至少客观上体现了这种共识。
“西进”是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共同需要;既是中国主动选择,也是情势所迫;即是中国发展之内需也是维护和拓展利益之外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正在“向东看”、“看中国”,研究中国模式,希望获取中国资金、技术和智力资源,历史和世界给予中国机遇,中国自当“向西看”并抓住机遇;中国实力依然有限但毕竟经济总量坐二望一,必须承担相应大国责任,而实现地区大国向世界大国的角色转换,向西是最好的方向和最佳的跳板。向西发展还可以回避美国重点向亚太转移的锋芒,避免在东海、南海等棘手问题上过早摊牌;向西发展,可利用中国的巨大市场和资源需求,拉动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经济发展,是造福自己也造福世界的战略双赢。
当然,用领导人的几次出访来诠释中国外交新思路、新态势和新格局未免过于匆忙,但是,行动往往又是最好的路线图和指南针。向西发展,中国已成功推动建立“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自然还应有“中拉合作论坛”。虽然不敢奢望很快实现这一梦想,但不妨碍中国外交去努力推进。
(作者为博联社总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