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陈志刚: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论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1725321814297706

陈志刚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课件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建议》说明,是指导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本文立足“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与战略全局,系统梳理了全会提出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剖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深刻复杂形势与显著优势,并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阐释。文章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主题,突出强调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统筹发展和安全等重大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这些理论阐释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把握,更为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十五五”规划建议、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了重要指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建议》说明,是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许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论断。

一、“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及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历史方位: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夯实基础、全面发力”

《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为什么说“十五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建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

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一阶梯式递进过程?众所周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启了现代化进程,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可谓深入人心。同时,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解决了“我们能不能站稳脚跟”的根本性问题,使我们真正屹立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完成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同时,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国家发展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的伟大飞跃。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我们对这一现代化道路的理解更加科学清晰。这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得到有力推进和拓展,从而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放眼全球范围,现代化同样呈现为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把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第二阶段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延续至二十世纪初,第三阶段是从二十世纪下半叶持续至今。其中,第一和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集中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其驱动力经历了从蒸汽化到电气化的演进。而自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知识化与信息化日益成为主要特征。那么,我们当下是否正迈入一个新阶段?智能化是否已成为这一新阶段的重要特征?我们可以在《建议》中看到,党中央将多个与智能化紧密相关的领域列为经济新增长点,如具身智能。同时,国务院亦于2025年8月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呼应了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我们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其路径显然与西方模式有所不同。西方现代化通常被视为“串联式”发展,而中国则是“并联式”推进,二者的差异性十分清晰。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化,即相较于全球范围内现代化过程的第一、第二阶段动辄百年的漫长跨度,从第三阶段至今不到百年,便已发展至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错失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机遇,中国在内部矛盾和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倘若在这个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我们未能抓住机遇,中华民族可能永远错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良机。因此,成就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关键契机。“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恰恰与现代化进程加速化特征密切相关——机遇稍纵即逝,一旦错失将不可复得。

在2020年至2035年的十五年里,相较于“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定位,“十五五”则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怎样夯实基础?那就是要解决影响我国发展安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怎样全面发力?那就是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协同发力,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二)深刻认清形势和优势,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

在把握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深刻洞察所面临的形势,因为正确判断形势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建议》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

如何理解这一论述?在这一时期,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尤为重要的是,全球南方国家的整体崛起深刻重塑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员,其地位举足轻重。“全球南方”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均占世界一半以上,中国作为其重要引领者,将发挥关键作用,这为我们主动运筹国际空间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已在量子通信、航天、太空开发等诸多前沿领域形成先发优势。此外,针对全球治理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契合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成为凝聚国际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因此,无论是综合国力、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还是引领人类发展方向的国际影响力,我们都充分表明了中国具备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的显著优势。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围堵、打压正呈现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

《建议》明确指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两个没有变”、“四个优势更加彰显”来概括国内的有利形势。第一,我们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体现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背景下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辉煌成就,也在当前的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用七十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体量更大、取得的成就数量更多,充分彰显了我们的制度优势。

第二,我们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的14亿多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巨大,蕴含着无比广阔的消费潜力,不是世界上其他单一市场能比拟的。

第三,我们拥有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覆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体系完备性独一无二。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制造业根基雄厚,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服务业快速成长,共同构成了一个链条完整、配套完善、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四,我们拥有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截至2024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2.2亿人,研发人员总量长期位居世界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是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仅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就与英国全国总人口相当,加之每年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增量,充分表明我们不仅是人口大国,更是人才大国。

“四个优势更加彰显”奠定了我们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也应不断增强战略自信。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赵苇监审:刘妍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