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广袤的乡村。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文章,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绘就“村美、人和、共富”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对乡村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再到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可以说,“和美乡村”是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概念,是在“美丽乡村”和“宜居宜业乡村”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支撑。

2025年4月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横塘村,油菜花田与村庄、公路、群山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剑欢摄)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以优美环境为基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直接关系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幸福生活。近年来,随着“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但也要清醒认识到,部分乡村仍存在规划同质化、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与“和美”标准尚有差距。推进环境提升,要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摒弃千篇一律的改造模式,注重挖掘乡村自然肌理与人文特色;大力倡导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通过“微景观”改造激活闲置空间,让乡土元素成为乡村美学的重要载体,以生态之美筑牢和美乡村建设根基。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以产业兴旺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村民富。推进产业兴旺,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根本前提。乡村产业发展需立足资源禀赋,精准挖掘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种养与特色产业,培育像“丽水山耕”这样的知名区域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纵深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多元服务功能拓展,让村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收益。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以优化治理为保障。乡村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要健全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等制度,拓宽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渠道,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同时,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保护利用传统村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形成邻里和睦、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要优化青年入乡政策环境,完善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就业扶持等激励措施,让青年在乡村留得下、干得好。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为青年提供宜居的生活条件与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健全青年培养引导机制,通过导师帮带、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青年综合素质与创业就业能力,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抱负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以青春之力赋能产业发展、治理提升、文化传承,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力军与主力军。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急不得、也等不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基础更加稳固、乡村地区更加繁荣、村民生活更加红火,让更多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作者 | 孙菊红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