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城乡差距为何会越来越大?(2)

我国的城乡差距为何会越来越大?(2)

城市化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结果。城市可以将生产要素集中到一起进行整合配置,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服务和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产品,诸如:教育、医疗、给排水系统、配送电系统等。现代化和城市化紧密相连,世界上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很高的城市化水平。1997年,德国的城市化水平为87%,日本为79%,美国为77%,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32%。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上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低于菲律宾(58%)、马来西亚(57%)、印度尼西亚(40%)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我国的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固化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抑制了总需求的扩张,从而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化的继续推进。城市化滞后同时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是以城市为依托的,没有城市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服务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分税制实施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速度是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两倍左右。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17.9%,2011年达到了20%以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国财政收入迅速增长,全国的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132.2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3,740亿元。但是,城市发展过快,农村发展缓慢,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和谐程度就会越来越高,国家长治久安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全国13亿人口,吃饭是第一位的大事。农业是基础产业,肩负着保吃饭、保稳定的重任。但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业投入大、生产周期长、收益小,不仅受市场制约,尤其受大自然制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全社会都要重视农业、善待农民。要切实解决好“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一、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区别城市和农村重新核定中央和地方的增值税分成比例。设区市按现有分成比例不变,即中央为75%,地方为25%。农村(县及县以下农村)地方分成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即中央为70%,地方为30%。

二、加速财政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进一步提高中央政府的集财能力,强化中央政府对财政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部门与部门、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二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制定财政收入分配方案时,注重体现公平原则,尽量做到上下协调,城乡兼顾,“东”“西”平衡。既要保证中央、省级政府有钱办大事,更要保证县乡政府有钱维持正常运转;既要保证城市快速发展,更要保证农村建设基本上能够跟得上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既要保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持续快速发展,更要保证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央、省级政府不仅要实事求是地核定县乡的收入基数,更要实事求是地核定县乡的支出基数。对财政困难县乡,中央、省级财政都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县乡政府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四是要坚持事权和财权统一的原则。在确定县乡政府事权的同时,要下放财力,让县乡政府有钱办这些事情。不能只给政策,不给经费。

三、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108,93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8,130亿元,农业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9%,与此前年份相比虽有很大增长,但与我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及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总量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央财政要逐步提高对“三农”的投入,把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继续提高到15%左右。

四、继续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价格。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低粮价政策,粮食收购价格和粮食销售价格大大低于国际粮价水平。粮食价格过低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村消费水平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是造成社会不珍惜粮食、严重浪费粮食的一个重要原因。适当提高粮食价格有利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利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有利提高全社会珍惜粮食的自觉性,减少粮食浪费。从2005年以来,国家多次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价格。2011年,把晚籼稻每市斤由2010年的0.97元提高到1.25元,粳稻每市斤由2010年的1.05元提高到1.41元,白小麦每市斤由2010年的0.90元提高到1.02元,红麦、混合麦每市斤由2010年的0.90元提高到1.04元。但与职工工资上涨比例相比,与国际粮价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国家要继续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价格。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托市作用,长年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确保粮农收入增长。改革以来,我国多次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按人均月工资2,000元、每月用粮30市斤、每市斤粮价(晚籼米)3元计算,每月用于购买口粮的开支为90元左右,占工资收入的比例为5 %左右(八十年代初期人均月工资40元,按每月用粮30市斤、每市斤粮价(晚籼米)0.142元计算,每月用于购买口粮的开支为4.26元,占工资收入的比例为10%左右),适当提高粮价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五、对农村居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不说“往上查三代,家家是农民”,但可以这样说,全国人民的老祖宗都是农民。农民对我们这个共和国是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战争年代,广大农村优秀青年积极参军参战,壮大了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农民群众努力生产,积极支援前线。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我们党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建国后,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发展生产,积极支持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年困难时期,广大农民群众勒紧自己的裤腰带,把生产的粮食等农副产品贡献给国家。在改革中,广大农民群众又一马当先,冲破“左”的约束,率先在农村建立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农民所作出的贡献,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稳定;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全国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成就,不可能有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二元结构体制,全国70%以上的人口被滞留在农村并被排除在体制之外,这是很不公平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农村资源少,农民增收困难,政府应当对农村居民实行直接补贴,让农村居民共享改革成果。对农村居民实行直接补贴不仅有利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同时有利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