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各界关于城镇化主要观点集纳(2)

十八大以来各界关于城镇化主要观点集纳(2)

三、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取向

一是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有人认为,要控制北上广杭等特大城市规模,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尤其是县城,使之成为未来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战场。还有人认为,城镇化既包括大规模的城化,也包括规模适宜的镇化,其重点不在城上面,而应该在镇上面。针对小城镇存在的粗放扩张、大量占地、盲目圈地等问题,也有人认为,小城镇建设不能“冒进”,要走特色、集约、节能、生态之路。

二是让城市群承载城镇化。有人认为,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未来中国农民进城主要靠城市群来吸纳,要引导人口向城市群之内转移,产业向城市群之外转移,形成双向流动的局面。还有人认为,不能把城镇化等同于搞城市群,也不能夸大城市群的作用,中国人口不可能都集中在城市群,城市群毕竟只是少数。

三是走均衡的城镇化道路。有人认为,城镇化只有均衡协调才能健康可持续,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依靠城市群推进城市化;另一方面通过做大县城实施农村城镇化,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要依托县城建设不同规模的城市。还有人认为,实施就地城镇化战略,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四是促进城乡共荣发展。有人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是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实现的,其结果成就了城市的崛起,导致的却是乡村的塌陷。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以“城乡共荣”为前提,绝对不是要消灭农民、消灭农村,而是要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共存。

五是加快城镇化转型。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型,即由城市优先发展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转型,由高能耗的城镇化向低能耗的城镇化转型,由数量增长型城镇向质量提高型城镇转型,由高环境冲击型城镇向低环境冲击型城镇转型,由放任式机动化城镇向集约式机动化城镇转型,由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向社会和谐的城镇化转型。

六是强化社会管理。有人认为,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经济建设,政府推进城镇化的基本任务应当是社会建设,为农民选择定居地提供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是“社会投资拉动”而不是“投资拉动”。还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不能忽视公民社会建设,要把新型城镇化与公民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开辟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行途径。

七是实行多元化模式。有人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实行多元化模式。各地的城镇化,绝不能化成一个样。还有人认为,文化是城镇化的灵魂,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质,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让深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特色积淀,成为永恒的城镇风景线。

四、稳步有序推进市民化进程

推进农民市民化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核心,也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关键环节。有人认为,基本解决农民工中存量和增量的市民化至少要用1 0年时间。还有人认为,从政府财政支出的角度看,在2025年前基本解决进城农民市民化将是可行的,预计每年需要解决2500万人,其中消化存量1 300万人,按平均每人1 0万元计算,市民化总成本2.5万亿元,其中需要政府负担0.83万亿元,约占201 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7.1%。不少入主张,当前应以4000万举家搬迁的农民工作为突破口。

稳步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重点是加快户籍、土地、社会保障、行政体制等方面改革。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普遍认为,关键是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权利和福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公民身份和权利的平等。有入主张1—2年内实现中小城市(镇)户籍全面放开,3~5年实现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户籍基本放开,8年内把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居住证统一,实现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管理。还有入主张,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对常住外来人口统一发放居住证,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并享受本地部分公共福利;到2020年全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取消居住证,实行居住证与户口并轨,即完全按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多数人认为,要完善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真正进入市场;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同权同价参与城镇开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让农民带着资产进城。还有人认为,农民的土地被城市征用,没有必要在按规划改变土地用途的同时,非要让农民丧失对原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