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变化
首先,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国,正在兴建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居民住宅、国家高速公路网、国家快速铁路网、国家智能电网及长距离输电大通道等。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国之一,按主要消费品数量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国,按汇率法计算的消费额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国家。中国与美国一样,具有巨国规模效应的明显优势,形象地讲“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有巨大的扩大内需优势,也是我们抵御外部危机或外部冲击最大的有力条件。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对此,我们对G20集团用5个宏观经济指标做了事后评估,中国的表现是最好也最突出。从历史比较看,外部冲击强于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但是应对及时、措施得力,特别是“四万亿元”的一揽子刺激内需方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撬动了2009-2010年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万亿元的杠杆效应,在城镇直接创造了2272万新增就业岗位,政策效果也好于上一次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学会了如何在外部冲击和外部危机条件下统筹“两个大局”。
其次,中国充分利用了国际各类资源,积极开拓了国际各种市场,极大地扩展了中国发展的资源基础、市场规模、经济规模、甚至就业规模。例如,2011年,中国初级产品净进口额就达5038亿美元,相当于GDP比重的6.9%,相当于中国自然资本价值增加了6.9%的GDP,而在1995年之前,中国属于自然资本净输出。又如,对外贸易方面,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在3.6万亿美元,相当于23.64万亿人民币元,相当于GDP比重的一半(为50.0%),涉及的各类就业人口就达一亿人左右。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成功典范,是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中国越发展越需要世界;反过来世界越发展越需要中国。
再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已经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十分之一以上,2012年中国GDP(按现价汇率计算)和货物出口额分别为世界总量比重的11.52%和11.01%(见表1)。从对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头号“发动机”。“中国贡献”是世界之福。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仍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还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三大发言权国家,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不久中国在这两大经济组织中的发言权还会更大,从而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格局,“中国话语”是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声音。
表1略
计算数据来源:2001-2011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2012年数据来自CIA信息库。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预期的影响,对世界及各国产生“中国影响”、“中国冲击”。十年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打个喷嚏,世界会感冒。无论是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还是2008年雷曼兄弟银行破产,都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影响”、“美国冲击”,并殃及世界。现在他们认为,
中国打个喷嚏,世界在感冒。这也是我们没有想象到的,也是没有预见到的“中国影响”、“中国冲击”。中国国内政策也会产生出所谓“全球化关联性”、“全球外溢性”,对我们来说是有利的政策,可能对我们的贸易伙伴就是不利的政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的资料表明,中国如今已是78个国家的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这些国家在全球
GDP中的占比高达55%。而在十几年前的2000年,只有13个国家和全球GDP比重的15%。从中国的22个周边经济体来看,2000年中国是其第一大、第二
大、第三大贸易伙伴,仅为16个,2011年则为全部22个,其中有13个是第一大贸易伙伴,有4个是第二大贸易伙伴,有5个是第三大贸易伙伴(见表2)。
表2 略
计算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
我们很难想象十年后又会是什么样?中国的“全球外溢性”,是正外溢性大于负外溢性呢,还是相反?与世界迅速融为一体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推动力,但这也意味着经济迅猛增长后的减速将对其他地区造成深远影响。因此,在我们考虑国内经济政策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它的“全球外溢性”。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20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等,一方面不断预测中国经济走势,不断评估中国经济政策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主动与中国政府合作,希望中国发挥越来越大的正面作用,减少负面作用。中国也成为这些国际性组织会议或平台的重要成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全球宏观经济稳定、解决贸易不平衡、建立公平合理国际经济体系发挥了越来越的作用。
四、统筹两个大局的全球视野与长远眼光
首先,中央领导集体主动带头“走出去”,无论是十六届还是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出国访问、参加国际会议,总人次达到200多次,出访国家超过100多个国家,是世界上G20国家领导人对外出访人次最多,访问国家最多,参加国际会议最多的国家。
在美国是总统(个人)制,只有一个总统和一个副总统,才能代表国家出访或参加国际会议,他们又要充当世界领导,又很少到过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的国家。而在中国,是九位中央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领导集体共同出访、频繁出访,他们出访的总次数远远超过美国总统、副总统的次数,对世界各国的了解,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了解都是直接感受、第一手材料,这也显示了在全球事务上和处理对外关系上中国的“集体总统制”明显的优越于美国的总统(个人)制。
其次,中国领导人利用对外出访、参加国际组织等宣示“中国主张”、“中国立场”,例如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的确不同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主张和立场,既体现了中国“和合”的宏大思想,又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表达了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还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共和平、共命运、共发展的世界观。我称之为中国向全世界提供的“全球公益性产品”,充分反映了“战争是祸、和平是福”的中国主张。因为和平世界、和谐世界、和合世界,是保证和促进全世界70亿人民福祉和利益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些全球公益性产品,所有国家、地区和人民的福祉和利益都将受损,例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东巨变之后人民的灾难。再有,是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最不发达的国家,“先予之,后取之”,“多予之,少取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外援助,从援助资金的角度来看,有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从援助方式来看,有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10]中国还对四十几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免除进口关税,零关税覆盖率超过90%以上的商品,这直接刺激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各类出口,间接刺激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业创造、税收贡献。中国政府还积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特别是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直接设厂、直接销售,甚至直接建立研发中心。上述做法,都是与中央政治局常委出访统筹安排,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