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以战略思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理论网:以战略思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坐标系中,知识体系从来不是孤立的理论存在,而是与国家命运、文明走向紧密相连的思想系统。坚持以战略思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本质上是将知识生产置于“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2]。战略思维超越了碎片化的知识积累,以顶层设计的高度确立知识体系的目标导向,成为承载民族梦想、引领文明发展的“精神引擎”。

一、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推动知识体系的使命性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3]。战略思维的首要特质,是将知识生产与国家发展的根本需求相绑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根本指引。它要求我们跳出学术的局限性,以“国之大者”为研究标的,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找准知识生产的方位。

面对科技创新的“卡脖子”难题,知识体系需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深度交叉,在技术伦理、创新生态等领域形成系统性理论成果。应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需求,则需从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出发,构建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理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质上是时代问题的集中显现。全球治理变革中的“中国方案”、共同富裕实践中的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伦理重构,这些议题不仅是政策实践的前沿,更是知识体系创新的富矿。战略思维要求知识生产具有前瞻性,同时保持历史性,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中提炼“自我革命”“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原创性理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这种使命性建构,可以为知识体系融入国家发展血脉的“思想基础设施”提供重要帮助。

二、以文明重构为坐标,推动知识体系的主体性觉醒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现现代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断的连续性,为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库。战略思维要求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既不是简单复归传统的“文化复古主义”,也不是盲目追随西方的“文化虚无主义”,而是以现代视角激活“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天下为公”等思想精髓,使其成为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理论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有规律性的新实践”[4]。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将中华文明的“天下观”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相结合,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超越零和博弈的新范式。中国实践的独特性,构成了知识体系主体性的现实基础。从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到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战略思维要求我们从这些实践中提炼原创性的概念范畴。当知识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以中国实践为“实验室”,便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赢得战略主动。

三、以全球视野为参照,推动知识体系开放性建构

战略思维中的“文明重构”,并非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创造性突破。近代以来,西方知识体系借助殖民扩张和技术优势建立了话语霸权,其背后是“西方中心论”的文明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本质上是对这种单一文明叙事的超越,我们既承认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更强调文明形态的多样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中保持主体性。西方知识体系中的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法治传统等,是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但在进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需经过中国实践的转化再造。

另一方面,在全球议题中贡献中国智慧。人类在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治理等全球性挑战时,需要形成超越文明隔阂的解决方案。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从中华文明的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出发,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这种全球视野下的知识生产,既避免了“本土主义”的狭隘,又拒绝了“普世主义”的霸权,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文明担当。

四、战略思维的深层逻辑,体现为历史自觉与未来意识的统一

战略思维的本质,是在历史规律中把握未来方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既是对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历程的反思性总结,更是对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前瞻性布局。当前的战略定位,我们既要深知知识体系建设的长期性,又要明确其紧迫性,既尊重知识生产的内在规律,又强调问题导向的实践品格。这种历史自觉与未来意识的统一,体现在知识体系的功能定位上,它不仅是解释世界的“思想体系”,更是改造世界的“行动纲领”。当知识生产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与文明转型深度互动,便能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既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现代化路径参考,在实践与理论的双向互动中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可能性。

从“器物追赶”到“制度创新”,从“技术引进”到“理论输出”,中国的发展已进入需要自主知识体系支撑的关键阶段。坚持战略思维,就是要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长河中锚定知识生产的坐标,在文明重构的全球视野中确立理论创造的方向。这不仅是学术体系的完善,更是文化主权的建构;不仅是知识存量的积累,更是思想范式的革新。当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思想引擎”、文明对话的“价值载体”时,我们便能在世界知识体系的版图上标注中国坐标,让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照亮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道路。这正是战略思维赋予知识体系构建的终极意义,以思想的力量引领时代,以理论的自觉把握命运,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知识新篇章。

【基金项目:2025年陕西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5SZ02)】

【作者简介:田洪懿,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5日。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3]《习近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人民日报》2024年11月30日。

[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84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