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年人群体养老困局及对策

农村留守老年人群体养老困局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人口老龄化作为学术和政策的重点加以研究和应对,我国也不例外。大量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群体。学术界对留守老人的各种诉求和保障机制、途径的研究近年来有升温趋势,主要集中在留守老人的健康、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经济支持等方面,以及对家庭、社区、社会养老等具体措施的探讨等。本课题组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中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以经济困境最为突出,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列。国际人口学界通行的老龄社会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或人口中位年龄达到30岁”。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不仅已步入老龄化,而且从2005年起,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且增长幅度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比2005年增加0.27个百分点,2007年至2010年分别同比增加了0.3、0.4、0.5和0.8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中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城乡居民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社会老龄化也给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是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劳动人口比例下降;二是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家庭的供养负担;三是加重企业的负担;四是加重国家和集体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已给我国社会福利,特别是社会养老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人口学特征及其养老困局

(一)农村留守老人群体规模及人口学特征

按照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可知我国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3.7%;如果按此比例计算,保守估计2007年我国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约为1 1305万人,农村老龄化水平约为15.5%。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20年,农村老年人口将达到1.2亿。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如此庞大,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不能不说对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大约是城镇老年人的1.28倍,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56.06%[2],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概括起来,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规模大,且超过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等特征。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出现了一个“留守老人”特殊群体。根据调查,“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已达2000万,占农村老人比例已达60%以上,其中,子女均外出的空巢留守老人比例高达48.5%。”[3]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的出现,使得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寻找适当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的重点工作。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但就“农村留守老人”的界定并没有太多涉及,根据相关研究,可以把这一群体界定为60岁以上且子女外出达3个月以上的农村老人,这一群体主要有以下人口学特征:从年龄结构看,主要集中在60-79岁之间;从受教育程度看,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学历水平偏低态势;从居住形式看,绝大多数留守老人与配偶或未成年孙子女同住,独居者仅占较小比例。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