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党的群众工作问题述评(2)

近十年党的群众工作问题述评(2)

4.群众标准——确立历史发展的检验标准

所谓群众标准,是指群众利益实现程度与群众满意程度是检验一切社会行为好坏优劣的最终标准。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二是党的方针政策要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5]践行这一标准要求党常怀爱民之心、常思为民之道,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标准的提出为党的事业发展、社会历史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检验依据。

二、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经验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史中,党在1921年至1949年的群众工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是我党群众工作最成功的时期之一。党在这一时期通过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不仅使党的组织队伍从“点点星火”发展到“燎原之势”,而且造就了以共产党为核心,广大人民群众为生力军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伟大力量。[6]

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经验主要有五条: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群众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群众工作成功的前提;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群众工作成功的重要措施;努力塑造模范群体形象,增强人民群众信任感;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群众工作成功的重要方法。[7]凭借出色的群众工作,党最终创造了“小米加步枪打败蒋介石飞机和大炮”的奇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经验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面对从革命党向执政党、从战争环境向和平建设环境的转变,党继承并发扬了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首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领导方法,以人民为基石巩固国家政权、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其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为革命、改造的根本目的,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再次,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党群众工作的根本原则,探索新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总体上,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是比较出色的,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再加上人民群众对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建成社会主义存在过热的期盼,这些都助长了党对群众运动伟大作用的过高估计。“把不断发动群众运动,不断革命,这个‘中国以农村为基础的长期革命战争中行之有效的原则和经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神圣而万能的准则了’”[8],这为日后“上纲上线地大搞群众运动”埋下了隐患。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文革”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经验

从1957年至1966年的十年间,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分曲折艰难,党的群众工作也同样出现了困境与反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把党的群众路线等同于群众运动,“左”倾错误主宰了当时的形势,不顾生产力的状况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全国自下而上地层层“斗批改”和自上而下地“发动群众”,“采用所谓‘群众运动’的方式,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大搞群众性运动。既脱离实际,又脱离群众”[9]。

“文化大革命”十年,党群关系的紧张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党的群众路线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客观地说,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没有什么经验值得总结。但从反向思维的角度看,十年的惨痛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沉重的反面教训——“群众路线绝对不等于群众运动”,这一点需要我们永远牢记和警醒。

(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振兴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经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容,党的群众工作也随之步入了一个新时期。具体经验:要用“双百”方针而不是压服的办法去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要以满足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进。[10]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