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自信培育核心价值观(2)

以制度自信培育核心价值观(2)

文化体制改革彰显爱国、公正和自由的价值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在制度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等等。已经取得的制度性成果,以及在此推动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繁荣,显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平等文化权益,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彰显对公正和谐、友善互助的提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应对人口加速流动、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和社会管理难度风险提升,有力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逐步实现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这些机制保证社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化解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贯穿着对公平和谐、友善互助的倡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从价值观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就在于它全面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其优势在于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同理想,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能够以制度的强制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

不可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还不是一套完全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缺陷和弊端,还存在某些制度的缺失,一些制度体系不完备、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制度落实、监管、监督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完善。当前我国正根据“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的思路,改革不合实际、不利生产力发展、不符合广大群众利益要求的体制机制,增强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把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全面体现在各项具体体制和机制中,以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形式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固化起来,使科学社会主义内含的人民民主、公正平等、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原则转化为可以感知的“社会存在”,从而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打造有利于形成思想共识的合理利益关系,推动全社会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规范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的强大功能。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定“制度自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条件。

(作者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