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是一种境界

“妥协”是一种境界

摘要:其实 “妥协”精神是让人放弃点利益和改变点性格,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之道。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多些这种“妥协”精神,少些不和谐无谓争斗的坚持,让人们在这种境界中享受人间的美好。

其实 “妥协”精神是让人放弃点利益和改变点性格,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之道。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们无不其有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统一、在和谐中聚力量。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步包含了妥协的意思。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惯性思维是勇往直前、不进则退;很少考虑“退、妥协”。一般人们会认为“退”意味着失败、“妥协”仿佛就是不讲原则,把其视为很失“面子”而不为之。其实,学会“退和妥协”很重要,如果社会只有“申辨、对立、斗争、革命、决裂”,而缺乏“和解、调和、退让、息争、迁就、让步”,社会势必将充塞着“火药味”。 “退”,就是要有“妥协”的精神,其实“妥协”不是软弱和无能,正如“不计较”并不表示不会计较,只是看透事情本质不值得计较罢了。 “妥协”,则表明人的品质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所具有的一种素质,也反映了修炼这种境界的程度。

“妥协”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可以理解为以独立为前提,以底线为原则的适当让步。妥协不局限于政治领域和政治生活方面,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在大是大非、原则的问题上是不能妥协让步的,这是底线,必须守住。置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大部分人的利益不顾是不讲大节大义,也是不仁不义的。国家、民族、群众是大我;个人、小团体是小我。在大我面前,小我必须妥协让步,否则成为国之罪人、民族之败类。而历史上许多伟人为了成就事业甘受耻辱:韩信受跨下之辱,苏武出使匈奴忍辱负重,华子良装疯卖傻……

这些案例堪称“妥协”精神的典范,而牺牲个人利益成就伟业,这是利他主义者所具有的博大胸怀。现在社会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妥协”精神,有些人只愿利己不愿利他,遇事丝毫不妥协,甚至影响到社会和谐发展。妥协精神符合中国文化倡导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己”的君子之道;《论语》中的“宽则得众”,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无语则刚”讲得也都是这些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社会上缺乏了这些道理氛围,缺少了“妥协”精神,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其一,在社会上少了谦让,出现“开车抢道、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插队”等不愿妥协的违反规则,侵占公众利益的行为;其二,在单位里少了和谐,一些人在与同事、上下级、同级之间为表现自己凡事喜欢争强好斗,处处占上风,与事很难商量,搞得各种关系紧张,这些人还很强势能说会道被大家冠以强人;其三,家庭少了亲情,在夫妻、长辈、子女、兄妹之间六亲不认,矛盾升级,对簿公堂。尽管各种表现不同,其实质是少了妥协。而如果社会少了“妥协”精神,人们之间将会彼此排斥,互不相让,摩擦不断,这是不争的事实。

对“妥协”精神必须有正确的认知,具有“妥协”品格的人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效仿,那些强势者才会无市场。笔者以为:在明确人生目的、对“妥协”最好诠释的是清代鸿儒王国维,他试图告诉人们如何达到这种人生之境界、又为何要追求这种境界。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就告诉我们实现人生境界之妙处。

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提到的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如小孩和原始人并无觉解、做事无意义;功利境界的人是为自己而做事,活着对人类没价值;道德境界的人是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是真正有道德的人,也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天地境界的人是一个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人如果不具有“妥协”的精神,他的人生境界至多是第二级即功利境界,只能利己不能利他。因为妥协本质是牺牲自我利益换取整体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具有妥协精神的人达到了人生的道德境界。

当然,具有“妥协”精神的人,也必须学会宽容;并做到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只有“求同存己”,才会“心胸宽阔有气量”,才能容人容物,逢事不斤斤计较。对具有宽容之心的人而言,能够对社会中的矛盾和前进中的困难——变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让“摩擦系数”减为最少而产生凝聚力向心力。其实“妥协”精神是让人放弃点利益和改变点性格,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之道。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们无不其有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统一、在和谐中聚力量。如春秋战国时,齐桓公不记恨管仲的一箭之仇,任其为相,终于得其辅佐,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蔺相如胸怀全局、宽容大度,换来了难得的“将相和”,共保了赵国的安宁。相反,西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却因“自矜功伐”,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智过人,但心胸狭窄,结果抱憾而终,壮志未酬。

具有“妥协”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之博大。而人之崇高则是人生难得的境界,也是一种“脱俗”。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这种胸怀是一种需要锻炼、修养才能达到的境界。能妥协的人再现了这种人格的魅力。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多些这种“妥协”精神,少些不和谐无谓争斗的坚持,让人们在这种境界中享受人间的美好。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