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众议的东北“三把火”

引发众议的东北“三把火”

摘要:5月31日,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检察日报》发表浦江潮的文章指出,近年来大连石化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犹如家常便饭,从2010年至今,4年间已发生至少6起重大事故。

5月31日,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当地称,高温和大风使火情顺势蔓延,造成连营火灾。而就在此之前,中央第一巡视组进驻中储粮总公司开展巡视工作。有关中储粮大火的评论,实际上是从巡视组和中储粮两个维度上展开。

《新京报》的评论所探讨的话题是,中储粮大火与巡视组进驻有关系吗?该报的结论是,把火灾与中央巡视组进驻联系起来,目前看来站不住脚。理由是,中央巡视组进驻一些央企和地方巡视,其巡视对象主要是省部级领导干部,一般的领导干部并不在巡视的视野之内。将火烧连营与巡视组进驻联系到一起,反映了民众对中央巡视组的高期望值。一直以来,囿于现实的、固有的利益格局,在反腐败、监督官员、改变作风等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民众更愿意相信“中央来人”。这篇评论建议中央巡视组,不妨以这次“蹊跷”的火烧连营为契机,展开个案调查,解剖麻雀,正本清源,给社会公众一个负责任的说法。

《南方都市报》评论所要强调的则是,中储粮定位值得反思。近来有媒体报道中储粮的政策性业务与市场性业务的“双轨制”纠结,提及该公司介入竞争性的市场业务,而今年5月初,审计署发布的中储粮2011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显示多家分公司部分直属库通过出售给关联企业再回购的方式,将存储在本库的临时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转为中央储备粮或用于对外销售,从中获利。发生在国家粮食储备库的严重火灾,如今官方尚未公布详细的事故总结报告。此次事故或的确由偶然因素导致,但中储粮总公司的定位以及绵延已久的相关政策亦有必要检讨,并及时弥补现有缺陷,这比一般性的灾难反思更有意义。

据新华社报道,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6月2日发生油渣罐爆炸事故,先后有两个装有残留柴油的油罐爆炸,造成至少2人失踪、2人受伤。大连消防出动几十辆消防车,经过许久才将明火扑灭。

《检察日报》发表浦江潮的文章指出,近年来大连石化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犹如家常便饭,从2010年至今,4年间已发生至少6起重大事故。西哲云“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国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一个人不能两次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可在大连石化,所有这些告诫和规律都不管用,让人莫名其妙又徒呼奈何。这篇文章还专门提到了2010年那场表彰闹剧,在某种意义上,大连石化随后发生多起事故,都与这次表彰大会有关,都与他们不思悔改的态度有关。一家央企分公司4年间至少发生6起事故,严厉问责之外,应该下决心进行全面整改了。

“怎么又是大连石化?”敬一山在《新京报》发表评论,试图回答这一追问。对于中石油在大连的公司此前发生的那4起事故,国务院曾有认定,均为责任事故。然而,在2010年火灾后一个月左右,事故原因、责任未厘清、赔偿未着手,该公司倒是开始内部的“援救表彰”。可以说,如此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是其后事故一再发生的重要原因。该回答“为何又是大连石化”之问的,显然不仅是企业,还有地方政府。前几次火灾事故之后,当地政府都保持了让人难以理解的“低调”。对这些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央企,仅靠其在安全管理上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也难言负责,地方政府应在日常的监管上硬起来。

6月3日,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被浓烟笼罩,该镇宝源丰禽业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并引发火灾,到目前已造成至少120人死亡。这是几天里,在东北发生的第三起大火。

曾颖在《华商报》总结了吉林大火车间里的三个“魔鬼细节”:首先,车间的制冷系统中使用的液氨,毒性较大,易燃易爆。在明知有高危的液氨生产场所,企业的生产者和车间的设计者不仅没做基本的防范措施,甚至连基本的安全设施消防照明和紧急指示信号灯都没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令人愤怒的细节,那便是这家肉类加工厂也像很多其他“管理严格”的厂一样,视车间的四通八达为心病,必欲将多余的门窗锁死方能心安。

就此,肖畅在《长江日报》发表评论反思底层劳动者的处境。这篇评论说,人们在追问工厂的管理,但这种管理是怎么造成的?在安全方面,起火的这家公司恐怕还不是最糟糕的,但死亡足以让人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看到一个不是最糟糕的企业安全管理的真实现状。从背后、从深层次来看,问题则在于工人的日常处境。一个工厂里的生产环境怎样,是否安全,乃至是否舒适,涉及工人劳动权益。如果连安全都达不到,更高的权益也就无法谈及。惟其如此,底层的劳动者,才成为容易与安全隐患共处的对象,出现了安全事故,他们往往就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