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避免“唯有读书高”才能回归教育本位

教育避免“唯有读书高”才能回归教育本位

“现在大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台湾20年前的情形很相似,大家都去念大学,教育层次没有合理的分开。”台湾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近日在贵阳出席中国科协年会接受采访时表示。 陈力俊表示,经过多年的调整,台湾目前情况已有所好转,“我觉得对于大陆现在的难题,一个是在扩大学、增学生上需要特别谨慎,另一方面,是观念上的引导,我们从小都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教育,有些观念早早形成根深蒂固,我认为,现在应该抛开这种观念。(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很佩服陈教授对当前教育的尖锐批评,当前教育已经彻底走向功利化,“唯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已经让中国教育走向了死胡同。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在这里,教育都没有说是为了让孩子读书,而是为了引发出孩子内在的东西,并让其发展起来。

而且,中外教育家都对教育有精辟的论述,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因此,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实,教育的本位都不应该是在让孩子读书。但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却是“唯有读书高”,很显然,我们的教育已经脱离本位了,教育避免“唯有读书高”的提法真的很有必要。

那么,当前,为什么“唯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受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这是封建特权思想的泛滥。二是受当前我们社会用人虚荣主义泛滥的影响,用人重学历不重学力。然而,这样的“唯有读书高”教育理念却让教育过程成一场惨烈的人性毁灭过程,让教育成为一种让人厌烦,让人郁闷的过程。现在的学生把学校当做地狱,把高考结束当做彻底解放,就是证明。

教育必须走出“唯有读书高”的阴影,必须回归教育本位,回归到引导人性,培养个性,提升能力,帮助成长的阳光本位,不这样,中国教育走不出失败的阴影,中国孩子走不出学习苦闷的阴影。

我期盼,中国的教育尽快走出读书教育的桎梏,我期盼中国的孩子尽快走出书本绳索的捆绑,让孩子走向个性,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很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的成长过程才能快乐阳光,我们的学校才能充满魅力与活力,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美丽与文明的促进,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家园,社会文明的摇篮。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