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官车国产化引发的思考

【案例】官车国产化引发的思考

【基层执政案例】

编者按:从2010年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到2010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制定颁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再到工信部等发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集意见稿),不难看出,我国公车治理专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2011年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进入名单的412款公务车全部为国产自主品牌车型。该《车型目录》显示,推荐车型包括汽柴油轿车、多功能乘用车、越野车 (专区)和新能源轿车,全部来自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如江淮汽车、比亚迪、奇瑞汽车、上汽股份、广州汽车和长安汽车等。

人们熟悉的奥迪、奔驰、丰田越野等高档公务车型由于属外资或合资企业生产而落选。可以预见,合资品牌已基本无缘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采购。公务用车采购定位于国产自主品牌,是《征求意见稿》的最大亮点,令人称道。

与2009年的“名单”相比,公布的“目录”还有一个特点:有五款新能源轿车进入了目录,其中四款为纯电动轿车。

建国以来尤其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的马路上跑的多半是外国制造的进口车,尤其是轿车。主要是因为国产汽车工业不发达,产量少。行政机关是轿车采买的主要机构,长期使用进口车的惯性衍化为对洋品牌轿车的痴迷与崇拜。即使国产汽车工业长大了,公务用车仍然更愿意采购进口或者合资汽车企业生产的外资品牌的轿车。

其实,公务用车采购定位于国产自主品牌,是国际惯例。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就不用说了,即使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用车也是清一色的自主品牌。公车采购“国产化”,也是《政府采购法》的要求。《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

相关评论

老百姓心中的公车应该是什么样的?民调显示,排在首位的特征是“国产”(80.5%),其次是“不豪华”(60.4%),排名第三的是“排量低”(60.0%)。其他还有:“价格低”(54.1%)、“低调”(44.1%)等。

《法制日报》:众所周知,公车采购长期是不透明的,某些地方政府采购公车,事前既不向公众打招呼,采购过程也很隐秘,这样一来,公众如何监督政府采购自主品牌公务车就是一个大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很多地方官员坐惯了合资、进口汽车,恐怕不习惯坐国产车。或是为了享受、为了面子,不愿采购国货。种种事实和迹象表明,自主品牌汽车要想“垄断”公车采购市场,除了自身要强身健体,还有赖于政府健全制度,公车选用《目录》具有强制性,同时让公众参与监督公车采购。

《华西都市报》:对于自主品牌,如果把相关政策扶持看作是一个准入口,那么政府采购即是自主品牌的一个重要市场出口。发展壮大自主品牌,仅仅靠活跃的市场入口显然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顺畅的市场出口。以此类推,在倡导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几乎同样的问题。所以,未来的政府采购目录,需要站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层面,去谋篇布局。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与前几年我国自主汽车产业较弱小的情况相比,这几年我国自主汽车产业无论在品牌、设计,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完全具备作为政府采购对象的资格。公车采购用的是财政的钱,本来就应该照顾民族产业。所以,公车用自主品牌是早就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只是过去我们没做,现在补上了。

中南大学廉政与法治研究中心教授邓联繁:“公车用自主品牌要真正落实,关键在于健全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邓联繁指出,公车用自主品牌不能只是口号,不能只停留于文件层面,而应该纪检监督、财政支出监督和公众舆论监督三管齐下,促使其落到实处。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焕东:当前公车问题有两大主要症结:一方面,部分官员把公车视为享受的工具和权力的象征;另一方面,官员采购公车是在花纳税人的钱为自己办事,只追求好用,而不考虑国家的产业发展问题,纳税人无法实现有效监督。“所以,公车改革首先应该建立起约束政府花钱的有效制度;其次应该引导官员形成发展民族经济与保护民族工业安全的意识;最后,应该建立老百姓监督政府花钱的常态化机制。”

复旦大学社会学者顾晓鸣教授:即使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只要拥有汽车工业,大多选择本国品牌作为公务用车,这是“国际惯例”。如何在未来的政府采购中避免地方保护、形成公平竞争氛围也值得关注。

《中华工商时报》: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接下去,省部级领导干部用车是否会“与国际接轨”,也采用自主品牌。虽然目前有业界人士表示红旗等品牌可能会扛起这一重任,但尚未得到相关部门正式确认。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