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明(右)在为群众宣讲政策。 通讯员 曹刚静 摄
6月16日中午12点,气温38℃,梁平县梁山街道。72岁的张正修婆婆拦住了加班回家的刘培明,递上一瓶冰冻矿泉水,让他解渴。
49岁的刘培明是梁平县梁山街道社保所所长,张婆婆是梁山街道群益村居民,两人是从征地拆迁认识的。
那时,张婆婆可没这么客气,她骂老刘是“大骗子”,把刚到手的补偿款又“骗”去买啥养老保险。
提起往事,张婆婆很不好意思。她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可是刘所长的“铁杆粉丝”,他的吩咐自己绝对照办——
七旬老太:“大骗子”是我的贴心人
群益村是梁平县城的城中村。2008年,该村实施拆迁改造。按政策,征地拆迁中的农转非群众要购买养老保险。
刘培明带着同事登门为张婆婆办理养老保险。按规定,老人要缴11000元社保金。
“到手的钱还没捂热又被你们骗回去了。”张婆婆很不情愿。讲政策、举实例,老刘好话讲了一大箩筐,老人最后勉强签了字。临走时,骂了老刘一句“大骗子!”
这事不只张婆婆想不通,很多村干部同样不理解。
当年7月,刘培明在白沙村开群众大会。从下午2点讲到5点过,老刘嗓子几乎都冒了烟,在场的村干部却没一个给他倒点水喝。
“当了一辈子农民,老了还能按月领退休工资?”村主任谢世顺回忆,当时大家都认为征地拆迁,村民得到了一笔补偿款,这是大好事。结果,钱刚到手,又要买啥养老保险,这不是变着法把“到嘴的肥肉又捞回去”吗?
“到时你们还得感谢我。”面对误解,刘培明总是笑呵呵地留下这句话走人。
果然,几个月后的一个大冷天,张婆婆拦住了下班回家的刘培明。
“没吃饭吧?”张婆婆从火炉里掏出一个煨得烫手的红薯,递给老刘,然后又拿出一本折子一晃:“你没骗人,我一次性就领了8000元,现在每月能拿975元。”
这之后,张婆婆成了“骗子所长”的“铁杆粉丝”。在渝万高速铁路工程中落实征地拆迁农民养老保险时,张婆婆还“现身说法”做起了宣传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