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晋档”助力富民强村

“升级晋档”助力富民强村

核心提示:全县发展专业合作社82个,培育龙头企业18家,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2.2万亩,生猪养殖突破120万头,发展烤烟1.1万亩,转移就业8.9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2元,年均增长24%。

陕西省西乡县把农村党建融入新农村建设,以户为基础、以村为主体,突出农民增收,兼顾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在全县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活动,创新建立县级统筹、部门帮扶、乡镇服务、村抓落实、农户增收的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十村示范引领、百村争先创优、千名党员帮扶、万户群众致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10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360元增长到3802元,年均增长24%。全县示范户、殷实户增加到3.68万户,帮扶户和政策关怀户减少到1.56万户。创建一类村8个,创建二类村75个,三类村由9个增加173个,四类村由258个减少到11个,有10个村实现跨越升级晋档。

一、背景:顺应“新期盼”,目标直指农村发展“软肋”

西乡县位于大巴山南麓,辖23个乡镇、267个行政村,人口41万,其中农业人口34.3万。西乡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国定贫困县,解决“三农”问题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经过多年发展,西乡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连续多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GDP增长速度,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尤其是农民收入长期位于全省倒数位次,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0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村占总数的97.2%。农民收入低、农村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薄弱,依然是制约西乡科学发展、突破发展的瓶颈和“软肋”。

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关键要靠村级党组织。但是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以往开展的一些农村党建活动,与经济发展贴得不紧甚至与经济工作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还缺少一种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缺少一种农村党建对接农民增收的促进机制。着眼于抓党建、促发展、激活力,县委组织部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深入思考以党建工作推动农村发展、以发展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全县开展“升级晋档”活动,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根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突出农民增收、兼顾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目标要求,设置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专业合作组织、阵地建设、班子建设、党员队伍管理、村庄环境卫生、民主测评等15项考核评价指标,实行百分制考评,得分在85分以上定为一类村党组织,得分在65-85分为二类村党组织,得分在50-65分为三类村党组织,得分在50分以下为四类村党组织。根据农民收入状况,按照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为示范户、5000-8000元为殷实户、3000-5000元为温饱户、3000元以下为帮扶户、农村低保、五保以及痴傻哑户为政策关怀户。通过分类定位、强化帮扶、晋档升级、总体提高,努力达到户户升级、村村晋档。

二、做法:出台“新举措”,推动户户升级村村晋档

摸底建档,科学规划明目标。坚持把摸清底子、分级建档作为升级晋档工作的基础。组织干部逐村入户调研摸底,摸清全县每个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党建工作等综合情况,按照考核评价标准,确定全县267个村中三类村9个,四类村258个。根据农民收入状况,将全县农户分为3332户示范户、9474户殷实户、33077户温饱户、39279户帮扶户、7726户政策关怀户,分级建立农民增收工作台账。按照“县联网、乡建档、村上墙、户明白”的思路,自主开发升级晋档电子信息管理系统,逐村逐户录入50多项基本信息,建立县、乡、村、组、户五级农民增收信息数据库。乡镇、村将反映升级晋档工作的文字、表册、声像、照片等资料分类建立基础档案,统一制作和发放农民增收明白卡,明确增收项目、措施和帮扶责任人。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一、二类村党组织达到全县村级党组织总数的50%,四类村党组织减少到10%以下的奋斗目标,并将升级晋档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年度、到乡镇、到村。

突出重点,一户一策抓增收。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以“三联三帮”活动、“村企牵手共富工程”和党员“星火致富工程”为载体,建立领导联点、部门联村、村企联建、党员联户的“四位一体”帮扶模式,实现帮扶到户、全面覆盖。在全县建立39个县级领导联系点、228个科级领导联系点,178个县直机关单位、38家规模企业和82个乡镇站(办、所)结对帮扶153个贫困村,全县3224名在岗机关干部、4807名村组干部和党员示范户以及农村致富能人结对帮扶40173户贫困户和产业大户。每年初,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一户一策,帮助农户制定年度增收计划,填发放增收明白卡,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将增收措施细化到产业、到项目、到户、到人。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各部门单位和党员干部深入村组走访座谈2304人次,发放慰问金244万元,为帮扶村投入物质和资金989.68万元,协调资金3253.4万元,解决问题817个,培训41540人次,调处矛盾纠纷426件。

示范带动,打造亮点树样板。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把升级晋档项目纳入全县项目建设总盘子,做好项目编报和争取工作,重点向当年升级晋档的村倾斜。根据平川村、丘陵村、山区村不同地域类型和产业特色,先后分三批启动城关镇五丰村、杨河镇李河村、峡口镇江榜村、沙河镇枣园村等15个示范村,逐村召开项目资金协调现场会,实行一个示范村一个规划、一名县级领导联点、一套领导班子包抓、一名干部驻村、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落实部门任务,实行销号制度。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对示范村进行以奖代补。目前,共整合项目320多个,投入资金1.6亿多元,集中力量培育出产业支撑型、观光农业型、城镇带动型、工业园区依托型、山区扶贫开发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综合示范村,使不同类型的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同时,县财政还拿出240万元专项资金对示范村以奖代补,并通过召开现场培训会、观摩会、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放大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全县农村蓬勃发展。

创新载体,全面发展上水平。把农村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施“八大工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施堡垒工程强班子,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任用、激励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内选、外聘、下派168名致富“能人”进入村级领导班子。实施素质工程提能力,举办村干部、返乡党员等专题培训15期、2400人次。实施强基工程夯基础,选派126名县乡干部驻村担任“三员”,整建后进村23个,解决问题130多个。实施共建工程促发展,采取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干部上派下挂、组建科技讲师团等形式,引导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实施阳光工程促和谐,全面推行“三四五六”民主治村机制,规范村务、党务公开,打造阳光村务。实施阵地工程搭平台,新建成28个、新启动17个高标准村级活动场所,建成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291个。实施标兵工程树典型,选树10类29个党建标兵,在国道沿线建成百里党建综合示范带,在县城进站路建成标兵宣传一条街。实施增收工程促民富,围绕茶叶、生猪等特色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82个、产业党支部42个,建成茶叶、生猪、樱桃等专业村112个。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