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中国维和部队(2)

探营中国维和部队(2)

如今,战乱的威胁明显好转,但生活环境和心理压力造成的安全威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疟疾、霍乱、登革热……90%的蚊子携带病毒。被蚊子叮一口,就像被敌人打了一枪。8个月下来,维和官兵基本上都有被叮咬的经历。注射疫苗是行前必要的环节,当时每半月要吃两片奎宁。工兵团政治部主任蒋利铭告诉记者,有些战士吃药后脸发麻,浑身乏力,反应似乎也迟钝了。即使这样,定点吃药也必须在各级监督下严格执行。“防蚊关乎生命,关乎维和安全。”蒋利铭说。

在维和官兵的印象中,利比里亚长期“桑拿天”,这里5至10月是雨季,11月到来年4月是旱季。而“倒三差”(温差、时差、胃差)是必须适应的问题。这些年刘建远的胃一直没“倒”过来。即使这样,接到任务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准备出发了。

工兵团副政委陈广阔说,作为待命部队,所有官兵都时刻准备着。为搞好自我保障,部队一般需携带11类2600余项共20万件物资器材。

“再苦再累也值得”

5次参加维和,时间累计40个月,7年中近一半时间都在国外执行任务;全军参加维和次数最多的人之一……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维和老兵”——工兵团作训参谋兼道路桥梁助理工程师石绍波。

“看到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世界面前,再苦再累都值得!”常人难以想象的任务,在石绍波嘴里显得很轻松。其实,父亲右腿摔伤骨折,妻子胃病发作住进医院,这些都是石绍波回国后才知道的事情。

记者发现,荣誉和使命,是每个维和官兵的力量之源。

据介绍,维和任务主要分为3个阶段:国内准备阶段,涉及人员选拔、能力训练、物资筹措、体检签证等;执行任务阶段,在利比里亚进行交接,展开全面工作。就工兵分队来说,任务主要包括修路、架桥、修复机场、搭设板房、水的生产和供给、小型工程建设等。最后是准备回撤阶段。“这对奔赴维和阵地的官兵来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陈广阔说。

因为地域关系和饮食习惯,利比里亚蔬菜奇缺,联利团的补给供应也以肉类为主。维和官兵们自力更生,将驻扎区的空地利用起来,自己种蔬菜。工兵分队2006年刚到驻扎区绥德鲁时,通过追加氮磷钾、草木灰,改良土壤。经过数年的试验,冬瓜、豇豆、丝瓜、空心菜等蔬菜已经成功“扎根”。如今,近10亩的菜地成为维和官兵的“心灵绿洲”。菜籽,也成为行前筹备的重要物资。

多年内战,利比里亚国内基础设施破坏殆尽。中国蓝盔部队到来后,在帮助驻地修建“友谊”、“行政”等数条主要道路外,还向当地百姓传授各种技术,帮助其脱贫致富。集空调、通信、电器工程师于一身的三级军士长李小华,连续三次维和,在执行任务之外,凭着一身本领帮助当地百姓维修,成为很多人家的座上宾。

每见到中国维和官兵,不少当地百姓用学会的中文喊:“中国人,good!”“这才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65集团军炮兵旅政治部副主任刘一先说。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