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负责人,结合各自实际探讨如何协同创新、如何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建言献策。
科技创新
协同创新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众所周知,从原始创新到新兴产业,中间有着很长的道路,大量基础研究成果都难以转化为市场上的技术与产品。如何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仅是我们面对的挑战,也是提高我国产业水平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过去,我们鼓励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人员,带着成果直接进入市场,做产品、办企业、开发市场。虽然有成功的企业,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做不仅没能发挥出研究型大学学科综合、人才群聚的优势,而且削弱了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甚至动摇了大学教书育人的核心地位。原因在于: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再到产品开发和设计制造,最终经过市场营销服务用户需求,形成规模经济,这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这不仅需要不同的能力,而且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处于创新链上游的研究型大学,不可能在创新链的所有环节拥有足够的能力。
因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走协同创新之路,也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将大学、研究所、企业、金融、政府等不同创新主体协同起来,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各得其所的完整的创新链条。
在这样的创新链条中,研究型大学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水平科研成果、高附加值品牌效应等主要创新要素的供给方,理应发挥出重要作用。为此,在安徽省和中科院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大与合肥市政府合作共建,于去年7月成立了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探索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作为学校主体教学和科研体系之外的延伸,研究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而是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市场之间,通过发挥学科、人才和科教结合优势,搭建的一个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作为协同创新平台,研究院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依托原始创新成果产生变革性技术,孵化高新技术产业。我们一方面鼓励所属各研发单元、创新联合体的技术管理骨干参与高科技公司孵化,形成研究院、技术、经营团队、企业和VC/PE共同参与投资的格局;另一方面采取引进人才、产业化资金和股权激励等方式,不断分离出可以独立实现产业化的技术(或管理)团队。目前我们院已经培育、遴选了83个先进技术项目,与中科院研究所以及Intel、微软等国际知名企业等共建了16家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孵化成立了12家科技创新企业,引进注册资金1.2亿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 侯建国)
特色高校应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
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航海学府,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参与行业创新体系建设,使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我认为,行业特色高校应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服务国家和行业经济发展。
一是面向行业科技需求,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学校着力围绕科学前沿、科教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围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鼓励科研团队与行业知名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共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中心。学校先后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海事局、救捞局、船级社、航运公司等进行项目合作。2011年与天津海事局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15个项目上达成合作意向;2012年,又在12个项目上达成合作共识,项目执行和完成率达到84%。其中,“天津港浮式储存气化船舶安全管理研究”等课题对于指引天津海事超前谋划、科学发展,全面推进中心工作提供了学术依据和理论支撑。
二是发挥行业特色研究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学校立足行业特色研究优势,着眼海洋运输行业发展战略和科技前沿,通过重大需求分析、顶层战略谋划、提前跟踪培育、跨学科整合优势科研力量等有效措施,全面提升承担国家、行业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我们积极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远洋船舶压载水净化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和“十二五”首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可用新体制AIS船舶自主导航系统”。针对IMO公约与排放控制区法规的要求,我们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项目“基于镁基法的船舶废气洗涤脱硫设备及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三是聚集创新要素资源,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平台、发挥航海类特色学科综合优势,通过重大项目汇聚队伍,为国家、交通运输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以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契机,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学校汇聚国内21家航海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牵头组建“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围绕“航行安全”“高效航运”和“海洋环保”三大主题,在船舶动态测控与航海仿真、船舶节能及智能化、船舶通信导航、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安全保障及应急处置和海洋污染控制五大主攻方向开展协同创新工作。(大连海事大学校长 王祖温)
提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勇于担当,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一是大力推进创新机制建设。地方高校应主动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大学科的联合、人才的协同,提高集成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建立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行业进步的新模式、新机制。我校近年来积极推进内部科研体制改革,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面向实际需求,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和专职服务队伍,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不断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地方高校资源和资金相对缺乏,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实施、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原则,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用在刀刃上。近年来我校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设立学科特区,根据不同学科层次,在人财物的政策上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实施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探索“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瞄准产业需求,尊重教师自主选择,突出教师之间的专业互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互补。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地方高校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主动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的新途径,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我校构建了“一校多企”的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目前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和“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制造公共实验中心”,并已跻身科技部的“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盟员单位。
四是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不仅对师生积极参与创新行为形成有效激励,培养大家养成良好的创新行为习惯,而且能够凝聚人们的创新共识,协调人们之间的创新关系。地方高校要在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习惯,形成创新风尚等方面有所作为。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深入挖掘学校文化的创新内涵,鼓励创新,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计卫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