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如何更好服务经济发展(2)

科技创新如何更好服务经济发展(2)

“深度融合”释放技术创新要素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当前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福建师范大学近年来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探索出一条“深度融合”之路。

一是推动优势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我们通过吸引和聚集校内外优秀创新团队和优质资源,联合已有合作基础的两岸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组建“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立起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构建以产学研用结合为抓手的协同创新机制,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重大项目攻关,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相关地区、行业的竞争力提升打造了坚实的战略支点。例如,以“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在生物制药、生物材料、天然活性物质的提取等领域取得一批科技成果;在光电子技术和激光医学领域,通过建立光机电产学研联合体,在神舟七号飞船伴飞卫星光学镜头研发、临床医用激光医疗仪器等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材料科学领域,在青藏高原铁路路基、信息显示、能源转换材料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等。

三是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我们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工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新组建了5个学院和能源研究院。提前谋划、超前部署适应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明确新增专业应优先发展工科专业和应用文科专业。与台湾的大学、企业共建软件外包服务与人才培养基地,有力地促进了两岸教育、科技、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要尽快打破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改变人才、学科和科研“分散、封闭、低效”的状况,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评价机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形成合力,促进协同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进一步释放人才、资源、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福建师范大学校长 黄汉升)

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

作为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与管理者,我深刻感受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迫切性。只有持续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农业科研单位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更是缺乏,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我认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品资所),是农业部直属的非营利性国家级科研机构,收集保存了国内外热带作物种质资源2万多份,建立了4个国家和农业部种质圃,以及总容量10万份的热带作物种子和离体保存库。自2003年以来,品资所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50项,总经费达1.21亿元,获批专利19项,制定和修订国家及农业行业标准4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83项次,显著提升了热带作物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了产业建立和升级。

取得这一系列成绩得益于品资所有一个勇于奉献、协作创新、脚踏实地的团队,有一个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有一批源于生产实践、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题。我们打造了一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热带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建成了从事热带作物(含热带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热带能源作物(木薯)、热带果树(芒果)、热带蔬菜花卉(西瓜和辣椒、热带兰)、热带畜牧(黑山羊)研究的5支具有相当规模的优势科技创新小分队。实行全员聘用制,全部竞争上岗;有科学、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有一整套管理科学、规范的科研创新体系。

2013年是热科院全面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的开局之年,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将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即引进和培养10名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或学科领军人物;100名左右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和能把握热带农业产业技术和学科前沿、并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的重大项目负责人;1000名左右具有竞争力的科技骨干。我们将抓住这一机遇,吸引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农业专家到所里工作,通过培养联合攻关团队,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方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 陈业渊)

科技产业园要做好服务支撑

占地面积近100亩,26栋花园式标准厂房,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企业入驻率达98%以上……天地软件园成立8年来,年产值从3亿元增长至60亿元,年税收从250万元增长至2.2亿元,2013年园区总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税收将超3亿元,吸纳就业人数10000多人,先后迈入上海市市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行列。经常有人问我,这样的快速发展,靠的是什么?我想,作为科技孵化园区,更要坚持做好多层次服务体系的支撑,助推企业走好创新与转型发展之路。

高科技企业是高效益、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天地软件园里大多是轻资产企业,贷款非常难。我们就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模式,大力引进信用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包括创业投资、担保体系和创投引导基金等在内的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成立于2011年的上海方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针对全球手机市场,开发高品质的游戏产品,2012年作为园区的重点孵化对象入驻园区孵化器。随着企业的发展,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园区孵化器帮助企业寻找融资门路,在园区的牵头下,最终该公司拿到了1000万元的风险投资,这笔资金的注入立时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这之后,根据公司项目的特点,园区又帮助其申请了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2013年,该公司产值超5000万元。

“服务是园区核心竞争力”。作为上海市普陀区重点打造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我给天地软件园的定位非常明确,不做“二房东”,做好服务者。几年来,我们重点打造了四个方面的服务平台,包括构筑金融支撑平台、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等,效果明显。

整合技术服务,园区建设了总投资1100万元的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动漫游戏企业提供集群渲染、动作捕捉、后期制作等,运行几年来,已经为长三角地区200多家动漫游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帮助他们提升作品制作效率、提高作品制作精度,同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研发制作成本。目前园区正积极筹建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力争为网络游戏、手机动漫、移动支付和移动音视频等数字内容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上海天地软件园总裁 梁专建)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