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强有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党,首先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好。
——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正因如此,党能够把承认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地为人民谋利益。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有些政治势力也标榜为大众服务,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让他们不可能真正或完全做到这一点,或者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或者始行而终弃。也有些真诚爱国救民的人士,为强国富民不懈追求,却找不到正确的道路。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不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且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为行动指南,把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相结合,提出体现人民利益的科学纲领和政策。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三件大事,都贯穿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行民主革命,是救国救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利国利民;实行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更加强调理论和实践创新。所谓创新,实质是适应变化的实际,以新的科学的理念、措施促进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由于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敢于承认并善于纠正错误。比如,中国共产党于1980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承认“文革”的严重错误,对“文革”错误做了分析,以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行动赢得了人民进一步的信任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基层工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执政后,党始终强调扩大组织工作覆盖面,在社会各个领域、各单位普遍建立基层党组织,注重发展一线优秀人才入党。几百万个基层组织遍布全国,8000多万党员与群众生活、工作在一起,通过基层组织、基层党员,党能够及时听取群众意见,贯彻党的路线,有效动员群众。对比之下,西方政党只重视议会斗争和大选,基层组织极为松散,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能力远胜于它们。
——中国共产党有先进的组织文化。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制度组织和建立起来的,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既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能够形成整体意志和工作效率,保持行动一致。这样,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而且具有其他组织所无法企及的执行力。
——中国共产党有一支优秀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党内集中了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党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吸收党员,并不断采取措施保持党的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培养、造就了大批治党治国的优秀干部,他们不仅有杰出的才能,更具有崇高的理想、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优秀的人格力量,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精英。
上述四点,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上、组织上最先进、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也最有凝聚力的政党。有人问: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苏东地区的执政党多米诺骨牌般倒下时,中国共产党能够挺立不动?一方面,是因为党自身具有抗风险能力,做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使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断得到满足,执政党有力的领导和政府的合法权威得到了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三、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巨大挑战和应对挑战的举措
有一句英国谚语说:“任何硬币都有它的两面。”的确,当今中国的情况绝不是一切都好。正如邓小平所说:“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拉大、环境破坏、能源过度使用、一些人道德失范和少数干部腐败等问题都十分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解决饱汉的问题比解决饿汉的问题更困难。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滋生动乱。中国确实需要警惕跌入“发展陷阱”。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共产党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挑战的严峻性,并已经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危机和挑战。
(一)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价值观,是政党价值观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际是强调发展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这正是由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GDP意味着一切,唯独不包括使我们生活有意义的东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已经有意识地摆脱GDP崇拜。近年来,党的治国理念中越来越多地强调这样几个词:公平、民主、人权、和谐。
公平。公平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难题之一。资本主义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眼下,效率与公平在中国被形象地比喻为做蛋糕与分蛋糕。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但是如果劳动者觉得蛋糕没有自己的,或者得到的太少,那怎么有积极性呢?蛋糕如何进一步做大呢?所以二者必须兼顾。当发展到达一定阶段时,强调公平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对公平有了新认识,公平不是取消差别,而是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竞争公平、调节收入、照顾困难群体、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等等。特别重要的是教育公平。教育是入场券,教育公平是机会公平的第一步。这些年,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总产值中占4%;同时有1228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了生活补助,且首届免费师范生目前已全部到西部任教。有的大学还提出,不让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因贫困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这对于家境困难而勤奋好学的农家子弟来说,确实是个福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