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城镇化思路解析(2)

李克强总理城镇化思路解析(2)

其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就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人的城镇化,增加人的发展机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注重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形成竞争优势,注重质量效益,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其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就是在城镇化发展中,要平等对待农村和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农业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不是剥夺农民、损害农民利益的过程,而是富裕农民的过程。农业发展要注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要通过农业现代化解决大量农民进城后的农产品安全保障问题。

其三,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在信息化上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发展。信息技术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正在给智慧城市、低碳建筑、智能交通、生态环境等发展带来应用,给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动力。

我们注意到,李克强对城镇化研究和实践已历经多年。他的硕士论文《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就是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的研究。在论文中他分析到,农村居民的现代化,在于因势利导,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交通运输等设施的建设,逐步发展为中小城市。1998年到河南工作后,李克强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农业大省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城镇化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提出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进的发展战略,提出“中原崛起”的构想并付诸实践。2004年底,李克强调任辽宁工作,与河南不同,因为是老工业基地,有着相对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李克强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县域城市化水平,重点建设县城和一批中心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李克强在地方实践中大胆“试”出来的经验,城镇化才有了全国层面的大力推动。

释放新阶段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这一判断贯穿于整个讲话之中,是讲话的重点之一。有关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李克强讲话的核心观点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中国城镇化拉动内需的规模和潜力是巨大的。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国实际的城镇化率还很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李克强指出,差距就是潜力。考虑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化需要的时间会更长。真正的城镇化率应当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最后基本公共服务也应该是公平均等的。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巨大潜力,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靠什么样的力量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对讲话的理解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努力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我们赢得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的巨大空间。

第二,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一是扩大内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内需。只有立足扩大内需,才能使我们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回旋余地大,内需潜力大,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拉动作用。

李克强关于城镇化是中国最大内需的观点,贯穿于他近几年的一系列讲话、报告之中。如2009年12月,正值全国人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他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抓手;2010年6月,李克强在上海会见市委书记、市长“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专题培训班全体学员时表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2011年12月,他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城镇化蕴涵的内需潜力巨大;2013年3月,他在会见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境外代表时指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前所未有,13亿人口向工业化、城镇化迈进,产生的内需是巨大的,其中最大的内需就是城镇化。城镇化是中国发展最大的内需,这是李克强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刻把握。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