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李克强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就是说,城镇化发展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创新驱动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我们对讲话的理解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是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居民。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各类城市要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制定农村转移人口的落户政策。可以将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业主、小企业家、稳定工作者一次性转为城市人口。这部分农村转移人口,虽然没有城市户籍,但实际上已占据一定的城市公共资源,对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户籍的,也要在基本公共服务上有所体现。
二是分离户籍与公共福利制度。加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使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国家应加快放开地级市以下城镇户籍限制,使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镇常住人口。
三是各级政府要分担户籍改革的成本。目前农村转移人口有六成在地级以上城市,两成在县城,不到一成在小城镇。大城市的困难在于,人口越来越集中。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涉及到大量成本,国家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台相关政策,使各级政府合理分担改革的成本。
第二,继续加快保障房建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住房问题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是人的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李克强在辽宁担任省委书记时,辽宁国企面临很多困难,大量工人下岗,很多人生活在棚户区里。李克强抓住时机启动棚户区改革工作,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最大规模的棚改工程,城市最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李克强非常重视保障房建设问题,他强调是为了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至于受阻。一些老企业的职工、已在城镇就业的外来人口等,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住房问题,政府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解决。城市政府要把农村转移人口住房问题,列入保障房建设规划,与城镇低收入群体并轨。为农民工建房,面积可以小一点,但得有地方住。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需要大批农村转移人口,解决好他们的住房问题,是城市文明的体现。
第三,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反映党执政兴国理念的升华。李克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非常重视,强调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支撑。我国百分之六十的国土空间不适宜人的生活,如果扣除这些不适宜城镇化开发的国土后,我们国家总的开发强度已很高,高于一些高收入的国家。考虑到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开发强度,留下必要的生态空间,给城市居民一个好的栖身之处。
过往的城镇化发展,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但也要看到,城镇化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过去走的是一条规模扩张的路径,城镇化以土地等要素为重要抓手,靠的是投资和工业拉动,把规模扩张作为城镇化主导方向,对人的幸福关怀不够。李克强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与过去相比,城镇化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这可以理解为今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趋向。
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一个新表述。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城镇化。从李克强的一系列讲话中我们感觉到,从偏重物的城镇化,特别是土地的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将是城镇化政策改革的重点。新型城镇化是继人口数量红利之后的发展新红利。从新一届政府组建后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总抓手。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导)
延伸观点
城镇化可回击“做空中国”
如果中国不能继续维持一个阶段的稳定增长,恰恰就应了西方大的投行做空中国的意图。中国能不能从“被做空”变成现实的“空”取决于我们战略安排,比如说新型城镇化,是不是能够真正到位。我国3000多个县级单位和3万多个建制镇中,大部分基础设施长期投资和配套不足,特别是在传统农村地区。所以,县域经济与城镇化战略相结合,就是要继续运用“看得见的手”引导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这3万多个建制镇的建设需求是一个非常大的空间,这个空间足够消纳我们的过剩产能。因此中国的城镇化这个战略选择,将会同步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带动农民非农就业,以及带动普通百姓现金收入的增加,把原来的外需拉动经济的这种增长方式,转变为内需拉动的增长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城镇化和高房价没有必然的联系
城镇化和高房价没有必然的联系。高房价意味着某地的高公共服务水准和稀缺的资源供给,加上庞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形成了高房价。高房价的存在有其合理性。问题是政府要解决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问题,可以通过保障房、公租房和出租房的方式。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