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钱包为何鼓不起来?
“现在从全国来看农民收入前十位还是沿海发达省份,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增收的排位还相对靠后。”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特别强调了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农民收入不稳定性在增强,特别表现在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还是较大,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总的看还是影响农民增收。在个别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的时候,恰恰是农民手中这种农产品相对较少的时候。另外,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面临着竞争和挑战。近年来农产品出口萎缩,农产品贸易的逆差在拉大。所以,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农业发展的“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民的增收虽然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是挑战很严峻、压力很大。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说:“如果农村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一个人种几十亩地,他们的收入就会提高。现在我们农村两亿七八千万人种了18亿亩地,美国三四百万人种了比我们还要多的耕地,农民收入怎能高得起来?”我们应继续坚持“多取、少予、放活”政策,加快推进城镇化。同时,要让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得依靠土地。但现在由于政策不成熟,农民土地收益基本不能为农民享有。
宏观的来看,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让农村在收入增长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指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在于:一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村资金大量被抽走,农业在资源配置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农产品价格明显偏低、农民工工资明显偏低、征占农村土地补偿价格明显偏低,农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公共服务制度不统一,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衡,农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收入差距如何弥合?
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做好“减法”,2006年取消农业税,千方百计减少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加法”,加大了财政补贴力度,同时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2007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开始超过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从2007年的3.331持续下降。今年一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871元,同比名义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为9.3%,高于一季度GDP7.7%的增速,实现了比较快的增长。
韩俊指出,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广辟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二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从实际情况看,这几年农民的农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因此今后再靠农业增收实现收入增加的难度较大,能依靠的只有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在不断增加,2012年工资性收达到了3448元,接近家庭经营收入3533元这一数字。”陈锡文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保持农产品的合理价格水平,“在完善城市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基本食品供给保障机制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我想大多数人是可以承受的。”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也表示,未来需要通过科技进步和规模化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增收,通过农民技能提高和拓宽增收渠道来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还应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对种粮农民和主产区的扶持力度仍有待继续加大。
“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城镇化水平。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如果到2020年能提高到60%多,将间接促进农民至少增收10个百分点。”苏海南说。
张晓山表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但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改变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方面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差距是可能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