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完成了《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30条建议)》的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围绕“化解风险和危机”、“理顺政府和市场管理”、“协调利益关系”、“解决机制性腐败”等话题采访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方栓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报告名为“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能否解读下这份很有“紧迫感”的报告的背景?
方栓喜:当前,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都处于关键时期,都依赖于改革的新突破。从新一届政府施政方针看,锐意推动改革的取向十分明显,改革的正能量也在逐步积聚,但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多年来改革的滞后,危机的因素也在积累。从整个形势看,改革与危机赛跑的特点十分突出。为此,报告提出:
第一,经济转型到了关节点,能不能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避免“硬着陆”,顺利转向7%-8%中速增长轨道,取决于市场化改革能否攻坚克难,跑赢危机。当前经济领域出现的危机因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不能简单通过短期的财政货币刺激解决。比如产能过剩有全面过剩的特征,用反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其结果还是扩大产能,反而会加剧本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拿最近出现的“钱荒”来说,实际上货币供应量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老办法解决问题的空间极为有限。我们的经济运行机制仍保留着政府主导的特征,这不仅扭曲了投资消费关系,还使得经济结构难以吐故纳新,到了一个需要根本性改变的十字路口。经济改革跑赢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破除垄断,激发、释放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扩大内需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第二,从社会转型看,能不能协调利益关系,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确实到了一个临界点,这对社会领域的改革是一个重大考验。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增多,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看,随着市场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分化,我们没有同步形成一个协调多元利益的制度框架,中低收入者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领域危机因素凸显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改革攻坚需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国家层面要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考虑。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载体,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结构没有打破,农民、农民工难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后备军,是我国橄榄型社会结构难以形成的重大体制性障碍。要使更多的中低收入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土地制度。尽管这是个共识,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感上并未形成共识。拿农民工市民化来说,比如一些专家认为从现实看需要20年以后。实际上20年之后新生代农民工就快退休了,社会能够接受这样的改革安排吗?所以说,社会领域的改革也在同社会危机赛跑,这是社会体制改革顶层设计需要集中考虑的重大基本问题。看到了问题所在,不等于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改革仅局限于小修小补,就会丧失改革的机遇。
第三,治理转型到了关键点,改革重在建立有效解决腐败的体制机制。最近几年的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人们对腐败问题的容忍度在降低,腐败正在成为引发各类危机的导火索。相比于其它经济社会矛盾,腐败更容易成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催化酶”,容易把“低级别、低烈度”的利益冲突催化为“高级别、高烈度”的社会危机。这就决定了在考虑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的时候,不能不考虑社会对改革的期待,不能不考虑社会对改革方案的接受度。实际上,新一届政府已经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现在很大的问题是将这个思想落到实处。例如,加快行政审批改革,推进政府放权;提高政务的公开透明程度;推进司法的公开透明等。这些改革都是“刺刀见红”的改革,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很难有大的突破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第22条分步推进官员财产公开,从内部申报向外部公开有哪些难点?三个“率先”会不会遇到阻力?
方栓喜: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是改革在相当一段时期所遇到的纠结。不止是这项改革,在每个改革上都有技术上的问题,都可能成为不改革的理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倾向于知难而进。现在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技术问题,而在于这项改革首先能否上升到决策层面,其次才是考虑技术细节。从内部申报向外部公开是改革的大方向,会产生不少的顾虑,比如,如果一些官员财产过多,社会会有何反应等。但是应当看到,这些难点不会因为不改革而消失,今后只要启动这项改革,就仍然会面临这个问题,而且越往后推难度会越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总的判断是,宜早不宜迟,越早解决越主动。
我们提出制定官员财产公开的过渡性改革方案。在操作上可实行三个“率先”:一是新当选或新任命官员率先公开;二是新任官员中领导干部率先公开;三是财产中不动产率先公开。这“三个率”先当然会遇到阻力,但已经是比较保守的改革方案了。这个方案的基本思路是立足长远、考虑多方面的可接受度、以时间换空间,最终形成一个好的制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