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跑赢危机(2)

改革跑赢危机(2)

第一,新当选或新任命官员要接受新规则,如果这一条能够实现,经过几次政府换届,官员们都能够接受新规则,这个制度就顺利成章地实行了。

第二,新任官员中领导干部率先公开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没有领导干部作出表率,改革难以让众人服气,这样的改革不仅走不远,还会导致新的矛盾。

第三,财产中不动产率先公开是个技术问题,不动产的隐蔽性差,更容易监控,更容易使得改革取得阶段性、实质性成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第23条探索法院系统垂直管理,建议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垂直管理;铁路、林业、农垦法院等专门法院并入地方法院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方栓喜: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形成司法权独立公正的制度安排。同一个官司在不同的地方打,会有不同的结果,突出的矛盾在于基层司法权受地方行政权的影响和制约。地方政府干预司法,形成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法院系统管理,包括经费来源靠地方,实现法院系统垂直,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垂直管理,主要在于使地方司法权利益超脱,克服法院受地方行政层面的干预,克服由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司法公正的现象。

铁路、林业、农垦法院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封闭型的法院系统,事实上在这些领域遇到的官司,许多既适用于原来的专门法院,也适用于地方法院,到底到哪里打官司就成了一个问题。因此,这些专门法院并入地方法院系统是大势所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报告中很多改革建议可谓大刀阔斧,如何评估这个路线的可行性?

方栓喜: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30条建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革攻坚:一是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二是以协调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三是以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性腐败为重点的改革攻坚。实际上把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分别打了“三个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其可行性,我觉得应当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改革在化解危机上的实用性。现在各方面对改革有多方面的看法,其实从历史看,好的改革往往不是设计出来的,想设计出来完美的改革方案往往是致命的自负。危机是最好的老师,危机指引我们的改革往哪里走。30条建议从总的来说是问题导向的,危机导向的。30条建议有一个鲜明的主张:跑赢危机才是改革的硬道理,好的改革首先要能够化解危机,跑赢危机。30条建议在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以协调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以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性腐败为重点的改革攻坚上提出的对策,多数是针对未来3-5年的,有很强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三大领域的改革都需要在未来3-5年有集中的突破,这样才能把握改革的主动权。错过了这3-5年,未来改革是什么情况就会变成未知数。

 第二,改革方案上的短期与中长期兼顾。现在所谓的短期问题,很多是10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比如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10多年前都看出问题了,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的一个时间表,就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改革行动,到了今天积累了更多的问题。30条建议在许多重大改革问题上提出了短期、中长期目标,旨在使短期问题的解决,能够为中长期的改革打开战略空间。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大家都觉得很难,但是总要有一个开端,总要有一个过渡,最终才能指向理想的目标。改革要给社会以良好的预期,就需要明确提出路线图、时间表。

第三、改革路径上治标与治本的有机统一。比如农村土地改革,大家都知道农民利益会因征地拆迁而受损。如果用治标的办法,就是增加对农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但这个改革未必能够治本,因为农村土地决定权仍在政府手上。30条建议采取了治本的思路,就是农地物权化,补偿标准到底是多少,应当是双方的协商谈判,由市场说了算。再比如说,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是腐败寻租的“重灾区”,30条建议明确提出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公开化,为治本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第四,改革的可行性与社会可接受度的统一。我们现在进入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由政府单方面设计和推动改革,如果没有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改革很难获得成功。比如官员财产公开,你可以说一时解决不了,但不可以说不能搞。充分考虑社会可接受度,是改革取得共识,赢得广泛社会支持的前提。为此,30条建议提出的对策是:一方面,优先部署和推进最直接、最有效化解危机的改革以及具有广泛社会共识的改革;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有期待、一时难以实施的改革,要明确提出时间表,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推出。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