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构筑区域增长极
主持人语:关于江西区域发展战略,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升华。江西如何在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进一步找准定位,深度融入全国、走向世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两大国家级战略如何进一步做实?如何发挥省内各地优势,构筑以南昌为核心增长极的多极经济圈?
演讲嘉宾:
郎道先 省区域经济研究院理事、省文化厅副厅长
朱丽萌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柳华 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
古小平 九江瑞昌市委书记
主持人:刘之海江西日报高级记者
时间:2013年6月28日
地点:江西日报传媒大厦三楼演播厅
早在3200年前,赣鄱流域就有着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从中心区域到边缘地带,从辉煌到落伍,再到追赶,江西人拥有执著的崛起梦
主持人:思之深,则行之远。江西在历史长河中的起伏变迁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郎道先:江西新干大洋洲大量出土的青铜器表明,早在3200年前,赣鄱流域就有着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着一个与中原殷商王国并存发展的灿烂文明,这是江西一张厚重的历史名片。南宋时期,江西的经济总量一度处于全国前三位。明代,当时江西的吉安、抚州,还有鄱阳湖周边地区,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和纺织基地,“装不完的吴城”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在数千年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江西有过从中心区域到边缘地带、从辉煌到落伍,再到追赶的历程。学习思考历史,可以增强崛起信心;经历过兴衰变迁,更懂得珍惜机会。今天,江西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如何敏锐抢抓发展战略机遇,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拓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境界,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欠发达的江西要在中部崛起,应借助城市群成长的魅力,抓住“中三角”——中国第四增长极带来的机遇,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主持人:说到江西区位,有句话叫“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它毗邻长珠闽,目前与湘鄂正在构筑“中三角”。江西如何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深度融入全国?
朱丽萌:欠发达的江西要在中部崛起,应借助城市群成长的魅力,寻找到自身的定位。机会在哪里?这就是“中三角”——中国第四增长极带来的机遇。2012年年初,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在武汉共同发表了“武汉宣言”,开启了“中三角”合作新篇章。“中三角”地处我国的几何中心和经济地理位置中心,也是我国到达国内市场最便捷的区域。“中三角”的构建既符合我国学者提出的“牛肚子”理论和法国学者戈特曼提出的城市群构建的理论基础,更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长江中游开发战略结出的硕果。
江西应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定位于“三高地、二基地、一区”。即新兴产业高地、生态旅游高地和生态农业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此基础上,依托地处珠三角、长三角、海西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接合部的地缘优势,使江西成为“中三角”的重要支撑板块,并迅速成长为中部崛起的主要力量,江西发展前景广阔。
做实两大国家战略,用足用好政策,推进跨区域重大聚焦产业园区,做好城镇化平台,释放体制机制创新新红利
主持人:江西目前两大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一个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个是赣南等苏区振兴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实?
郎道先:近年来,我省经过精心谋划和努力,争取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苏区振兴两大国家战略,形成了“龙头昂起、苏区振兴、两翼齐飞、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思路。各地围绕战略目标,正在构筑以南昌为核心增长极,以赣州、九江等设区城市为增长极的多极经济圈。要进一步做实已有的两大国家战略,我认为,一要用足用好政策,形成政策扩张效应。为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家赋予了财税、投资、产业、金融、国土资源、生态补偿、对口支援、人才等政策和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同时,要有效调动各类项目、资金资源,形成生产要素集聚效应,激发内生动力。二要加快推进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环境。加快推进赣深高铁建设,有利于提升江西参与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的竞争力。三要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产业园,形成产业支撑。要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沿海企业入驻我们的园区。四要做好城镇化的平台。坚持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做大做强做好瑞金于都兴国经济区、赣州市章康新区和吉泰走廊城镇带等,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五要放手、放胆、放心、强化非禁即入的意识,勇于探索,努力释放体制机制创新的新红利。
江西需要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中国许多省份,近十年都在全力支持其省会城市跨越式成长
主持人:把南昌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决策。南昌最近提出了“一年有势头,两年有看头,三年有突破”的响亮口号,让人振奋。把南昌打造成核心增长极,您有何深层思考?
柳华:采取什么样的区域发展策略才能改变江西欠发达地位?显然低水平的均衡布局、胶着发展是不行的,江西在构筑区域多元增长极的同时,更需要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4%,进入到了中心城市带动发展的黄金期。江西是个单核省份,在中国的许多省份,近十年都在发力做一件大事,就是心无旁骛、全力支持其省会中心城市在中国城市版图上跨越式成长。从重大产业布局、资源分配倾斜、实行区划调整、下放管理权限等方面展开了过去不可想象的支持浪潮,甚至省级政府部门还走到省会城市建设发展的前台,进行省市共建。南宁的五象新区,在市里统一规划的七个功能区里面,有五个是省级部门主导投资招商建设。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最重要的是确权、拓疆、加力、创新。南昌区划拓展应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这样在中国未来中心城市版图上才有基本地位。
当务之急是形成以南昌为中心的“1+10”大南昌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共同支撑“中三角”
朱丽萌: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看,城市群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经济总量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和国际影响力最强的空间,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如美国、英国、日本的前三大城市群均创造了本国2/3以上的财富。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三大城市群目前创造了全国52%的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发展中的核心——边缘等马太效益正在进一步加剧。
目前,江西作为“中三角”的一角,影响力非常有限,差距的关键之一就是缺乏城市群的支撑。湖北以武汉城市圈为支撑,湖南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支撑,江西则存在明显的不足。当务之急是形成以南昌为中心的大南昌城市群,可行的思路是形成以南昌为中心的“1+10”城市群,其中的1即为中心城市南昌,10为南昌周边10个成长潜力较大的城市。
江西是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省份,具备了参与区域经济深度合作的优势和条件。九江沿江开放开发风生水起
主持人:据悉,国家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江西如何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如何搞好沿江开发?
古小平: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必将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共生发展与繁荣。江西是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省份,具备了参与区域经济深度合作的优势和条件,将与湖北、湖南、安徽一起,积极推进综合交通项目建设、产业协作互补、生态保护对接、市场一体化,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九江是江西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前沿阵地,是沿江大开发的主战场。近年来,九江沿江板块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大手笔规划,大气魄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和魅力,增强城市活力。按照省委、省政府沿江开放开发“1+5”规划,坚持沿长江岸线向腹地纵深规划园区,打造沿江园区升级版。通过“江湖联动”、“江路联动”、“港城联动”、“板块联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化联动”,抢占沿江开放开发新的制高点。这两年,九江沿江开放开发风生水起,无论是在平台拓展、项目推进、还是在产业集聚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正在构建全省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打造九江增长极,构建与南昌“双峰相连”的格局;做大做强上饶和萍乡新板块
朱丽萌:打造九江增长极迫在眉睫。152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是我省发展重化工业的最佳地区。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了“飞地经济”政策,一旦形成全省支持九江重化工业发展的局面,促使九江沿江重化工业上台阶上水平。推进沿长江开发形成以九江为增长极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加快构建与南昌“双峰相连”的格局,促使九江成为“中三角”重要战略支点。
上饶和萍乡初步具备了成长为新的增长空间的基本条件。上饶将迎来区域高铁枢纽时代,萍乡伴随沪昆高铁贯通,区位条件也将明显改善。这两个城市区域经济特色日益突出。上饶半小时经济圈内城镇密集,信江河谷城镇群正在崛起。萍乡作为老工业基地,享有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等多项国家政策。
“十”字布局再重写一捺,形成“大”字发展新格局。从“临川四梦”到“新三梦”,昌厦线板块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提问(陈建荣):在谈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沿着沪昆线和昌九线一个十字形的区域空间布局,可否关注一下昌厦线,目前还是我们的短腿。
郎道先:关注到昌厦线这块区域的发展,突破了大家一直关注的大十字形的区域布局。向莆铁路建成必将成为南昌核心增长极和昌抚一体化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通道,成为赣台经贸文化合作的重要承载区;有利于北煤海运入赣,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形成全省“大”字形发展格局。作为向莆铁路的直接受益区域,抚州市曾经创造“临川四梦”的鸿篇巨著,目前正在实现铁路、电厂和大型水利骨干工程的“新三梦”。随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这个地区在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同时,发挥好独特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致力发展文化休闲产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发展,形成“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效应。
区域抱团发展需要找准定位,创建共赢机制,打造合作平台。应考虑构建昌九新区、昌抚新区
主持人:增长极是不平衡发展理论,如何引导和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
柳华: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南昌应该更快地形成对全省的带动能力,要通过有效的区域合作,尽快形成“一圈多化”的带动力。近日昌抚一体化已达成合作框架,构建“大南昌都市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形成南昌九江抚州“铁三角”城市格局。先期启动一批惠民项目,南昌抚州将建城际铁路、城市公交,支持两企业跨地重组,逐步消除人才户籍等障碍,实现两地人才共享等。去年南昌和九江已经正式签署了两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我们还召开了和九江、宜春、抚州的区域合作协商会。抱团发展需要高度融合,合作方要找准定位,找好合作主题,构建有效的合作平台,创建共赢机制,实现有效对接。我们过去说的昌九工业走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概念,从南昌桑海到九江共青,可以考虑规划建设昌九新区;在昌抚之间可以考虑规划昌抚新区。有了好平台,才可以更好地承接产业,承接政策,一体化才更有现实性。
主持人:江西的经济大厦,需要以南昌为核心增长极的多极经济圈的支撑。在“中国梦”、“江西梦”的引领下,“江西板块”一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江西在全国区域格局的地位一定会有较大提升。
现场互动
强化“造血”功能
提问(学生李道):增长极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南昌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打造“造血”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自然的增长?
柳华:打造核心增长极,要靠外力,更要靠内生力。首先就是要做大经济总量,到2015年,南昌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要达四分之一,到2020年,力争达到三分之一。将聚焦鄱阳湖新区建设和九龙新城建设,聚焦重点产业,着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和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千亿产业,着力提升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过千亿的园区板块,其中高新区2015年主营收入要突破2000亿元。打造一批主营收入过百亿的企业。我们还提出要主攻重大项目、主攻征迁收储、主攻开放招商,主攻深化改革。所有这些,都是强化我们的“造血”功能,实现南昌更好更快的持续增长。
文化产业成重要增长点
提问\(学生柯晓丽\):打造区域增长极需要产业支撑,如何看待文化产业的增长空间?
郎道先:一个好的创意产业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迪斯尼文化创意涉及电视、服装、玩具、主题公园等领域,每年以1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迄今已是拥有700亿美元资产的巨无霸企业;美国动画片《变形金刚》在我国免费播放,然而依靠玩具销售却赚回了50亿元。浙江省,由于“阿里巴巴”的引领,形成了文化+科技创意产业的高度集聚,仅去年光棍节一天就产生了190多亿的交易额。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瑞昌着力打造百亿企业
主持人:瑞昌作为沿江县级市,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有何作为?
古小平:瑞昌今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要冲刺400亿元,财政收入可以完成22亿元。在未来发展中,我们要着重抓沿江开发,做大总量。现在香港和台湾在江西投资最大的企业都在瑞昌,我们正在着力打造3个百亿企业。一是总投资100亿元的香港理文造纸项目;二是总投资65亿元的理文化工项目;三是正在推进的总投资50亿元的20万吨铜冶炼项目。亚东水泥总投资达到80亿元,水泥年产能达到1400万吨,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在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不断完善沿江重大基础设施,做大江西重要的物流港口;引进了总投资130亿元的1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包括喜来登大酒店、41层的商务电子大厦等项目。
区域经济增长倒“U”规律
提问(朱水山):增长极理论有“极化效应”,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容易导致非核心增长区的贫富差距加大,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朱丽萌:美国经济学者威廉姆逊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发展之间存在倒“U”字形相关规律。经济增长处于低级增长阶段,经济要素集中在少数点或地带,区际差别由小变大。经济进入高级增长阶段后,经济要素在少数点或地带上过分集聚,产生一系列“膨胀病”。目前江西,还没有进入倒“U”型的拐点,还是处在经济欠发达的阶段,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沿江大开发做好生态保护
提问(学生刘浩):九江沿江大开发如何注重生态保护?
古小平:我们在加快沿江发展过程中,由于我省工业发展还处在中期的起步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沿江产业的选择,是以大运量、大用水量重化工业为主。在重化工业引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一时的发展。我们严把项目准入关、管理关、监测关。所有项目都要通过省环保局环评论证,不少大项目通过国家环保部批准,并严格控制环境容量指标;环保设施没有按照环评报告落实到位的,一律不得生产;对于落户瑞昌的企业,我们通过在线监控,严格监测企业环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