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摘要:中国经济第二季度数据近日一经发布,即引来国际舆论密切关注。从去年第四季度迄今,中国经济增速从7.9%到7.6%,再到7.5%,走出了持续回落的轨迹。

中国经济第二季度数据近日一经发布,即引来国际舆论密切关注。从去年第四季度迄今,中国经济增速从7.9%到7.6%,再到7.5%,走出了持续回落的轨迹。海外学者和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放缓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中国若能释放结构性改革潜力让增长更有质量和效率,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中国经济放缓有因可循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迟迟未摆脱“金融危机后遗症”,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20年里,世界贸易年均增长10%以上,而这两年年均增幅低于5%。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额还没有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深受影响。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口增长率大幅下滑,目前只有6%左右,远低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20%的增长水平。仅仅由于出口增长下滑,中国经济增幅就可能比金融危机前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1

(图片:中国经济放缓有因可循。)

洪平凡还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也有自身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原因。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过去那种依靠高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不计环境和资源代价的粗犷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此外,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扩大、行业垄断、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以及人口红利进入逆转期,都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阻力。

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经济学家菲利普·波音告诉记者,近来中国实施了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对虚假外贸加大了打击力度,这使得银行和实体经济获得的流动性支持下降,一定程度上造成短期内经济增速下滑。

波音认为,中国像先前那样保持8%的高增速或许已不可能,但即便增速在7.5%左右,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相比,速度依然惊人。与此同时,增速下降也说明中国经济过去依赖的增长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作出重大调整的时机已经到来。

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包括人民币升值致使出口产业竞争力下降、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甚至消失等。中国若想继续保持增长,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从先前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向高附加值的、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模式转变。“我们注意到,中国政府正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加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的创新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