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两弹一星”元勋(2)

孙家栋:“两弹一星”元勋(2)

真正认识航天

航天发射,每次坐在指挥大厅里,各个系统报告航天器状态,孙家栋就爱听两个字:“正常”。但“正常”背后,对“质量就是航天生命”的认识,是用几十年的血泪经验换来。  

1974年11月5日,我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这是孙家栋航天生涯中漫长而难熬的一天。  

离火箭点火发射还剩几十秒,卫星没有按照程序转入自己内部供电,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天的只是一个2吨重的毫无用处的铁疙瘩。  

孙家栋脑子里“轰”的一声,这是天大的事情,他再也沉不住气,大喊“赶快停下来!”但按照航天发射程序,此时即使是孙家栋也没有发言权,他的喊停,既违反纪律,又冒着政治风险。发射场负责人尊重了孙家栋的意见,中止发射,检查并且排除了故障原因。

下午组织火箭再一次发射。“没想到,转眼间火箭掉头就下来了,对爆炸那是心里一点准备都没有。”孙家栋说,幸亏还仗着火箭飞了21秒,否则整个发射场都没了。火箭随同卫星一起爆炸,所有人的数年心血随之化为灰烬。  

孙家栋从地下指挥室出来,眼前情形让他难抑泪水:冰天冻地的西北戈壁滩,已是一片火海,脚下的地面都感觉发烫。掉着眼泪的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搞航天的难度。当时,太阳已经靠近大漠戈壁的地平线,夕阳似血,仿佛是人们心情的写照。

三九天里,两百多人含着眼泪捡了三天,在沙地里一块块捡残骸,小螺丝,小线头,都不放过,捡回来要把问题找出来。有的人心细,还拿筛子把混在沙子里的东西都筛出来。孙家栋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不能丧气,不能被失败吓倒。最后实验证明,确实是一截外表完好、内部断开的小小导线酿成了这场大爆炸。  

这种事情影响中国航天几十年,也促成了航天质量体系和制度的建立。如今航天界有一个5句话组成的故障归零标准,“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  

“最厉害的是‘举一反三’,”孙家栋说,一个电子管零件坏了,火箭或者卫星上的所有仪器,都不能再出现这一批次的零件,不论好坏都不能用。“这是几十年血的教训积累。”  

1975年11月26日,又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冲出大气层,又平安返回,落在一片水稻田里。当时卫星没有设计挂钩,还是靠看热闹的老大爷出主意,用两根长木头,人们喜气洋洋地把卫星抬上了汽车。当时,返回式卫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尖端技术之一,世界一流航天强国美国和苏联也是经过多次失败才成功。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