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大师”是如何炼成的(4)

【案例】“大师”是如何炼成的(4)

“气功大师”的伎俩为何能在官场盛行?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从上世纪80年代起,社会上“气功大师”就层出不穷。他们表演的绝技或特异功能,听起来都匪夷所思:“驾驭220伏电流治癌症”“水下闭气两个多小时”“空盆来蛇”等。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伎俩,不过是“民间杂耍”,但却足以让人们顶礼膜拜。从“神医”张悟本到“神仙道长”李一,再到王林,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是全民性的科学素质缺失。2003年国内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2%。除了过早文理分科之外,国内的教育在科技之中明显偏重于更有实用性的技术。即使是学理工科出身的人,不少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公式演算,却对科学的方法论不甚了解。正是这样的氛围这样的土壤中,才有那么多人需要回到古代的风水八卦、气功点穴、宗教迷信中去寻找精神资源,才会诞生那么多呼风唤雨的骗子。

其次是源于升官发财的封建迷信心理。虽然每一个人去拜访大师,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但归根结底,无非是为了名利二字。真可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官员拜访无非是为了个人的升迁。这种把个人前途不寄托在工作实绩上而是寄托在大师身上,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不过由于官员的选拔缺乏一套科学公正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这样的结果便直接导致官员对个人升迁无所适从,最终倒向了气功大师。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势在必行。

当然,向往特异功能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有。但是在发达国家,这些特异功能的传说始终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只能作为一种娱乐的素材而存在。虽然也有一些信众,但是无法干扰到社会中枢的决策系统。因此,对大师现象进行合理的社会思想和舆论的引导,让其回归娱乐的本位是当务之急。

【启示与思考】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社会上“气功大师”就层出不穷。他们表演的绝技或特异功能,听起来都匪夷所思:“驾驭220伏电流治癌症”“水下闭气两个多小时”“空盆来蛇”等。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伎俩,不过是“民间杂耍”。但从“神医”张悟本到“神仙道长”李一,再到王林,他们为什么能一再跳上“神坛”?恐怕这与他们“工于心计”分不开。

首先,他们善于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对未知的探索,一方面诞生了科学,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巫术。在古代,科学家和炼金方士往往合二为一。直到近现代,随着理性法则的确立,特别是因果律成为公理,自然科学才跟巫医科学分了家,走上了寻求真理的康庄大道。现代科学的最大特征,在于可用实验验证。而气功大师们的特异功能或绝技表演,离开了道具,就会露出马脚。

其次,拉大旗,作虎皮。这些大师们往往因江湖伎俩蹿红,获得一些官商或名人的关注后,故意将社会名人的好奇夸大成对自己的认可,将自己“神话”的气泡越吹越大。马云就在他的新浪微博上澄清,自己只是出于好奇才去拜访王林的,并不代表对他的功力有多认可。

另外,科学的局限性,给了“气功大师”们生存的土壤。科学不是万能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比如,科学就不能解释信仰问题。承认神的存在,那是信仰问题。但你要说某人是神,或某人说自己是神,那就可笑了。关键是人们要理性认识科学的局限性。人类承认科学不是万能的,恰恰是科学的,正如承认理性的局限性,恰恰是理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需要靠非理性去认识这个世界,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要扒开某些“气功大师”们的画皮,其实很简单,用点事实和逻辑常识即可。“用气功隔几十米都能戳死你”的王林,就被媒体曝光当年坐牢时因说大话,被人揍得鼻青脸肿。在这个事实面前,“隔空发功”就如同一个笑话。

今天,王林的神话被揭穿了,但如果科学理性的力量不够强大,人们仍然把自己对未知的恐惧、对成功的渴望,寄托于某种未知力量的保佑,这些“气功大师”的生存土壤就依然存在,过不了多久又会卷土重来,顶多换个“马甲”而已。彻底告别这些“大师”,需要我们唤回科学与理性的精神。

科学的发展至今没有取代对信仰的追求,而且将来也很难取代。而想让人们的追求有一个文明的寄托,发展伦理宗教是可行的渠道。否则,人们可能就会去信耍蛇的“大师”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