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全球化视角看中国

站在全球化视角看中国

(原题:全球化视角下的诠释两条主线上的反思)

100448232

中国为什么会从封建主义社会直接跃迁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来?却为什么在60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中遭遇曲折坎坷?我们党是如何纠正历史错误并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从什么角度合理解释我们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大多数人会立足国内视阈考察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不管是资料收集还是现有成果参考,这都是较为成熟的研究路径,但往往会导致重复研究,更不易引起读者深度反思。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点研究项目的结题成果《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演进》(徐艳玲、龚培河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选择全球化这一更加宏阔的新视角,抓住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两条主线——“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发展”,撇开一般意义上的史实罗列,以问题导入,以评述行文,以反思切题,以全新的形式解读中国在探索现代化历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站在全球化视角看中国,使很多在传统认识中困扰人们的问题都获得新的解读线索。不管革命还是改革,不管是偏离全球化还是融入全球化,维护国家安全、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始终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两条线索,只不过哪一个应该具有优先性问题曾经一直是困扰中国作出历史选择的难题。清朝末年,中国之所以被拖入全球化大潮之中,正是因为国家安全、民族独立在鸦片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而当时中国关于现代化探索之路也不可能不受此困扰。若在这个时候,提出“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也是做不到的,国内腐朽封建主义的制度不允许,国外帝国主义也不允许。事实上,先后发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直接受到民族危机加深的强烈刺激,而从世界角度看,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探索现代化之路实现国家自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安全。它们先后失败,证明依靠封建主义制度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是不可行的,进而爆发了中国革命。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贯穿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维护国家安全、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两条线索才找到交汇的立足点。在毛泽东建国方略中,仍然贯穿着“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快经济发展”双螺旋式的脉络。同西方经济交往政策的反复性就缘于对安全与发展的两难选择;而毛泽东的赶超战略情节则是发动“大跃进”的一个重要原因;防“修”与追寻“大治”的梦想是“文化大革命”的两个重要起因。可以说,抓住“安全”与“发展”两个点,就抓住了毛泽东建国指导思想的核心,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才能强国”与“稳定是第一位的”的辩证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能够主动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代主题变迁,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使得中国国家安全威胁得到极大缓解,中国开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探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由此观之,中国被拖入全球化缘于鸦片战争失败、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因此,近代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各种尝试都肩负自强御侮的历史使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实现了向主动融入全球化转变,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就是以这一较为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激发读者深刻反思。反思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转变,折射出中国从寻找生存之路到探索强国之路的历史转折,从犹疑徘徊到从容坚定,从被逼无奈到积极主动,从生存危机到成长奋斗,中国完成了一次凤凰涅槃,最终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总体上看,该书不仅视角新颖、主线明晰,而且“问题”意识浓郁。在遵循时间顺序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本书都抓住了值得我们反思的重点问题进行阐释,“史”与“论”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我们深刻思考,从而达到了突出重点、深化主题的目的。

(作者简介:季正聚,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