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维度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维度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凝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探索历程,践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同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的内在逻辑,以期更好地解读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737578752342436530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承载着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考。

第一,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私有制的消灭、旧式社会分工的消除等都是促使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摆脱了动物界,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2]经典作家所阐释的“自由”具有双重价值意义:一方面追求人本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人类发展的最终态势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自由”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题。

第二,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广大人民作为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把代表人民利益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把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3],突出强调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革命所建立的政权应该属于人民。“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5]马克思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指出公社的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种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6]。“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7],开始从制度层面思考民主的价值意义。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使之“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的而不是富人的民主制度”[8]。苏维埃政权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由人民建立的、属于广大人民的政权。在这个新型的国家中,“以新的民主制代替资本主义民主制,这种新的民主制把劳动群众的先锋队推到了最重要的地位”[9],“第一次提供人们享受的、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10]。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中,把“民主”提高到制度的层面,开始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实践探索。

第三,发展生产力、追求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途径。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价值在于:一方面,只有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并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强调,当完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之后,就必须把创造更高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首要的任务,因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更重要的价值意义在于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的增长,“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构想中,富裕、富足、先进的生产力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主要是因为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的目的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社会主义追求的富裕是大多数人的富裕,通过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追求绝大多数人的富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现价值目标的保障。

第四,公平、正义、平等是社会主义重要价值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阶级社会不公正、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剥削制度的存在,阐明资产阶级民主、正义、平等的虚伪性、不彻底性和狭隘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普选制不过是“为了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由统治阶级中什么人在议会里当人民的假代表”。恩格斯指出,所谓“永恒的正义”只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不过是归结为“在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资产阶级宣布为最重要的人权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压迫,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摆脱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公平、正义、平等才获得了存在的基础。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把公平正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指明人的解放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志。人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人的实践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尺度、人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主体;社会公平为人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和政治环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构想中包含着共同富裕、人民民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人的平等、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原则,全部的价值指向在于“人”、“人民”、“多数人”,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指明了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主体以及实现价值的路径。

 二、历史维度: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概括和提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探索与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对这一目标的具体表述则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的实践而逐渐完善的。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中国的目标是“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文化上“文明先进”。《论联合政府》指明:“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建国以后,明确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加上“国防现代化”,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继续坚持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明确提出“实现小康”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规划了经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把“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取代了“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法。十六大以来,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011年胡锦涛在“七一”讲话指出21世纪上半叶的两个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及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以往沿用的“建设”改为“建成”,一字之差,表明了党对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决心,在文件中明确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确立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第二,对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探索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指明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即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争取人民的自由解放、力求构建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法治。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兵民是胜利之本。邓小平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的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办好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安定,关键都在于人民的拥护、支持、参与。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真理的探索者,“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找寻、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进入21世纪以来,党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人民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自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成为基本的价值导向。平等则是自由的基础,当代中国追求的平等,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建立在社会主义法治基石之上、得到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的平等。经济上的公有制主体地位、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为公平、公正、平等提供了制度保障,并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需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权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正在并将长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引意识形态和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