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知“地气” 接“地气” 融入“地气”

四川:知“地气” 接“地气” 融入“地气”

原标题:勤接地气,树为民形象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产生,都与脱离群众、宗旨意识淡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树为民形象,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勤接地气,也就成为情理中事。

说到接地气,想起一句流传广远的歌词:“高楼万丈平地起”。这句歌词,让人对承载和孕育一切的土地充满崇敬。在这个意义上,把人民群众比作大地,把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看作社会发展的根基和历史前行的动力,生动地表达了唯物史观的要义。古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的双脚只要不离开大地,便会力大无穷,永远无法被击倒,因为大地会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个故事,生动形象,不断被引用,党的领袖们以安泰和大地母亲的关系来比喻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告诫全体党员必须时时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无数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警示的重要性。

但是从理论到实践,却远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职位不断晋升以后,一些干部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总是比群众高明,所有决策天然地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不再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开始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承诺的公共福祉拿来交了“学费”。

理论为什么会与实践脱节?问题就出在这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没有真正从内心生长出来,在历史潮流卷裹下,把“人民”当成了通关的标签。有的干部,甚至把自己和群众对立起来,看不起群众、躲群众、怕群众;有的干部,一不留神侮蔑群众的雷言雷语就出了口;有的干部,下基层调研浮在表皮,心安理得只看安排好的“标本”;有的干部,平时在群众的疾苦面前冷若冰霜,只是逢年过节前呼后拥去摆个热面孔……表面上“群众”不离口,行动上却把“群众”当道具,怎么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又怎能树起“为民”的形象?

脱离群众,不接地气,“四风”就会兴风作浪,就会加深与群众的隔膜,最终丧失群众立场。党中央指出,要从思想根源上整治“四风”,需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问题。这一论断,正中要害。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们是否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深度契合,是要从行为上观察的。先贤说得好:“听其言而观其行”。应该说,干部队伍中许多优秀分子是言行一致的,他们心中有群众,殚精竭虑为群众谋福祉,自然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戴。

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起“为民”形象,对于干部来说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如何摆正权力的位置。如果对权力的来源、掌握权力的目的、行使权力的方式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模糊不清,只是勉勉强强地“接地气”,就会变质成一种“秀”,一种为官场晋升预付的交易资本;而如果真正懂得了“权为民所赋”的真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驱动力才会发自内心,“接地气”才会成为一种自我需求,才会成为自觉的长期行动。

由此观之,要把宗旨意识转化为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要知“地气”,要接“地气”,还必须终身融入“地气”。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