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爬坡过坎”期,中国经济如何应变
在中国经济 “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指出,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在近期出炉的经济“中考成绩单”中,上半年经济增长7.6%,高于年初7.5%的全年预期目标。有评价称,与过去年均10%左右的增速相比,中国经济开始向更注重质量的相对高增长期过渡。这将是一个与自己的过去比“慢了”,但在世界上“仍挺快”的可持续发展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会出现一些变化,社会能否适应这些变化,将对形成新的发展节奏共识产生重要影响。
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增速由“高速”向“次高速”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改革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教授。
应变第一环:正确看待增速的快与慢
解放新论:对于7.6%的经济增长速度,有人认为,这可以帮助中国摆脱“唯GDP”的心理枷锁,推动改革。也有专家判断,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来说,这个速度还是有点高,要进一步放慢增长速度,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怎么看待上半年我国经济表现?当前的增长速度,究竟是“快”还是“慢”?
赵振华:判断当前增速是“快”是“慢”,必须综合来看。
纵向看,这一速度比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平均增速要低,中国经济进入次高速阶段。横向看,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经济增速仍居全球第一。总体而言,当前中国经济还是不错的。
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单看增长率,还要看通胀率。上半年,CPI增长率为2.4%,低于3%,属于低通胀。增长率通胀率都高不好、都低也不好,现在我国是中高速增长、低通胀,无疑是比较理想的。
而从就业水平来看。现在我国增长率相对放缓,但今年1月至6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725万人,相比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上半年已完成全年目标的四分之三强。
这些都说明,我国经济处于合理区间,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对当前中国经济有两点评价:一要“稳增长”,要看到未来需要密切关注短期经济增速的变化;二要“有信心”,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没变,长期增长走势没有变。
应变第二环:正确看待增速与福利的关系
解放新论: “唯GDP”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经济增长一放缓,人们就开始紧张,担心生活水平会随之下降、就业会出现问题。究竟有必要怕吗?
赵振华:首先,要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有正确的研判。我认为,我国经济增速不会过度过快下降。从外需来看,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不是很景气,但基本上也不会再恶化,这决定了外需是有动力的。而且,中国目前的贸易量依然很大,去年进出口总额为3.8万亿美元,这对稳定出口、稳定国内经济有帮助。从内需来看,国内消费需求已经开始发力并显现一些新动力。数字显示,去年消费率约为54%,高于前年,其中旅游消费尤其旺盛。我国还有投资需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投资增长率可能会下降,但投资量还会增加。因此,不需要过度担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要正确看待速度和福利的关系。在增速不会过度下降的前提下,国民福利就有了一定保障。在此基础上,如果分配结构更加合理,就更不需要担心增速适度下降带来福利损失。过去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国民福利增加了,但不够均衡。如果未来通过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国民福利就很有可能不减反增,形成经济次高速增长下的福利增加和福利均衡。
再次,要正确看待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用速度换质量”的说法其实有待商榷。从国际上看,日本曾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其间日本经济的质量有了很大提升。我国过去高增长时期,也伴随着经济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当然,其间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如高投资低产出,教育、医疗、环境问题没有太兼顾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会略微影响到增长速度。但总的来说,经济增长率有高有低是一种规律。未来通过改革,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回升,也可能进一步下降,对于这个速度必须要客观看待,不能绝对地说快就是好,更不能绝对地说慢就不好。当前,增速下降一些,可能会带来企业收益减少、财政收入下降,但也会促进技术进步和资源更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速度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更不能把所有的事,如福利、就业等都和GDP画上等号。中国的转型不单是经济转型、经济结构升级的一元突进,也会伴随社会转型、制度完善等多方面的变化。在此情况下,经济增速适度降低,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稳定。就像火车变道时,要适当减速才更安全。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速度、没有水分的速度、可持续发展的速度、百姓能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基础上的增长速度。这样的速度慢一点未必不好,不需要过度担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