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新三条”明晰宏调大方向)
唱衰中国的背后存在着改变中国政策方向的企图。但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谋求国强民富的努力所能释放的巨大潜力,不存在增长动力枯竭的问题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就下一步宏调政策强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对此,权威人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解读说,所谓“宏观政策要稳”,一方面应保持积极加稳健的政策组合和政策基调不变;另一方面也强调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更严峻局面的政策预案与项目储备。
“未来经济增速如果继续下行,如季度GDP增速低于7%、月度工业增加值低于8%、就业形势更加困难,可适当放松财政货币政策,果断采取减税发债、降息降准、放松信贷等举措,以释放流动性。”该人士认为,未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应是促进消费增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所谓“微观政策要活”,在其看来,也应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当前经济运行内生动力不足、发展后劲缺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即微观主体活力不足、后劲缺乏,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得还不够好,在微观经济领域应减少政府干预;二是未来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通过政府的简政放权、加快改革,优化调控政策和措施,来打破对企业创造力的束缚,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
所谓“社会政策要托底”,则主要强调要构筑好社会保障这一市场经济的基石,筑牢防范市场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防火墙”。“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远未完善,一些风险防范的短板还存在,仍需加紧完善。”他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