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把我区“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我区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也是新形势下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牧业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富民强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举措。
(一)
我区资源优势突出、生产条件优越、加工体系完备,具备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优势条件:
一是自然条件独特优越,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6亩,是全国平均数的3.2倍,人均占有草场全国第一,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独特的资源和地域条件使我区农牧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形成了全国知名的 “黄金奶源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肉羊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我区有着天然绿色生态环境,固化了人们对内蒙古农畜产品绿色优质的认同,使我区农畜产品具有广阔的需求增长空间。
二是产业基础扎实,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区农牧业已具备了年产500亿斤粮食、25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10万吨绒毛、50万吨禽蛋和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依托农牧业资源优势,形成年加工转化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万多吨、粮油1400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加工率达54.8%。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在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农牧业生产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有效地提高了地区优势农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流通渠道畅通,绿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我区各地普遍重视优质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583个,无公害农畜产品总数达1764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44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43个,认证产品规模达到209.22万吨,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的产品36件。据粗略统计,我区生产加工的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马铃薯鲜薯的60%销往华北地区,马铃薯原种的90%销往华南地区,京津地区的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的54%来自我区。
但同时,我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和草原生态脆弱制约着农畜产品总量的增长;二是以分散小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经营体制制约着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进程;三是农牧业生产及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差,支撑能力不足;五是流通体系不完善,品牌建设滞后。
(二)
面对新形势下新的困难和挑战,我认为,把我区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关键就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按照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构建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体系,巩固提高目前已在国内市场居领先地位的乳业和羊绒产业,扩张极具发展潜力、且成长性好的肉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和特色鲜明地区特色的薯菜和饲草饲料产业,最终形成农牧民、农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集群发展和规模发展的良性模式。
一是乳产业:重点在呼和浩特市等地打造乳业生产基地,引导奶农和企业进一步规范和建设高标准奶牛养殖场(区);积极扶持蒙牛、伊利等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
二是肉产业:肉羊产业主要是推进以呼伦贝尔羊、昭乌达羊为主导品种的东部肉羊产业带和以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为主导品种的锡林郭勒草原肉羊产业带及以巴美肉羊及国外引进杂交改良品种为主导的沿黄肉羊产业带建设。肉牛产业主要以实施“百万头肉牛工程”为契机,积极培育优质肉牛品种,优化畜群畜种结构,突出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基础母畜种群数量和个体产量;重点扶持科尔沁牛业等骨干企业,大幅度提高加工比重和深加工水平。
三是羊绒产业:以内蒙古白绒山羊和罕山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优质品种为主,实施绒山羊“保种”工程,提高“1436”优质羊绒比重,强化优质羊绒基地建设。在巩固鄂尔多斯、鹿王等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以羊绒品牌国际化为重点,推进加工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