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特别强调,湖北是生态大省,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省委、省政府强调,要抓好落实、不辱使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真正做到“生态立省”。
建设生态文明是生态大省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生态文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担当。湖北是江河大省,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之地;是湿地大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是山林大省,山林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神农架素有“华中之肺”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鱼米之乡”闻名遐迩。湖北作为生态大省,理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更大担当和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是湖北肩负的时代责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湖北作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应该是绿色的支点、“两型的支点”;湖北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关键要通过生态发展、低碳发展、“两型”发展、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建设生态文明是湖北肩负的特殊责任。湖北的生态文明程度,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湖北肩负着一库清水送北京的重任;作为长江流经最长的省份之一,湖北对长江中下游生态有着重要影响,三峡大坝事关全局水利和生态安全;作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鱼生产基地,事关全国人民“舌尖上的安全”;作为重工业大省,肩负着加强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防止发生生态灾害的艰巨任务。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肩负的神圣职责与使命,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牢牢守住生态红线,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建设生态文明是湖北肩负的先行责任。湖北肩负着“两型”社会试验的崇高使命,承担着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探路的神圣职责。湖北是能源贫省,缺煤、少油、乏气,却是重化工业大省,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开辟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道路,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作出示范。
着力在绿色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总书记强调,在发展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GDP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绿色发展的实际成效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要努力在生态产品生产和生态福利供给上取得新成效。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和宜人的气候。生态文明强调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态福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落脚点是保护好生态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在生产生态产品、提供生态福利上有更大作为。要努力在“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成效。开展“两型”社会建设试验,是党和国家交给湖北的一项重大而光荣的任务。近年来,我省在“两型”社会建设上着力抓大改革、大项目、大合作、大创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交易试点,努力使我省“两型”社会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全国前列。要努力在生态文明推进体系构建上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文明系统,包括生态物质文明、生态道德文明、生态消费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体系。一是加快构建生态友好型发展方式,这是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支撑。二是加快构建低碳产业结构,这是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三是加快建立生态制度安排,这是生态文明的制度支撑。四是加快推进拓展生态科技创新,这是生态文明的技术支撑。五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六是形成合理的空间经济布局,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布局,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依托。七是加快培育和形成生态文化,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八是探索绿色GDP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纳入发展绩效评价体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要努力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上取得新成效。加快实施重大环境保护工程,加大重点流域、重点湖泊综合治理力度;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山脉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居、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绿满荆楚行动计划,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