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公文写作要吃透“上情”接通“地气”

陕西:公文写作要吃透“上情”接通“地气”

据《浙江日报》报道,7月26日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第十三届公文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新文风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0年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讲到的“短、实、新”。

当前,公文写作存在的通病,主要表现为“长、空、假”。“长”主要表现在篇幅冗长,两头“穿靴戴帽”,中间又以没用的套话、正确的废话、不着边的大话塞满“肚子”。“空”主要是语言贫乏、空洞无物、抓不住要领,群众经常批评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领导没有不正确的,成绩没有不巨大的”之类就是典型例子。“假”则是指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虚话连篇,搞数字游戏等,不顾实际情况,缺乏实情、实数、实话。“长、空、假”公文不但贻误工作,而且败坏了风气。

文风是一面镜子,折射着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反映了一级组织和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正确与否。公文文风与党风、政风和民风密切相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的这个问题,改进公文文风,倡导优良文风,无疑是推动党政机关作风转变,带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有力撬杠。因此,我们要努力改进公文文风反对“长、空、假”倡导“短、实、新”。

这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群众性和鲜活性的新文风。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带头执行“八项规定”,改进文风会风,各级领导机关出现了风清气正的新气象,在文风上呈现出更加简明、务实、鲜活的新风尚。

公文是传递治国理政方针政策的工具,承载着机关工作和社情民意的重要信息。公文的特性要求公文写作首先得吃透“上情”。不了解“上情”的公文,势必无法把握全局,只会照抄照搬,不能准确传递上级的意图,使公文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应当把上级的精神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与本地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接通“地气”。群众的实践和语言最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最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群众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公文写作只有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避免成为无的放矢、干巴生硬、令人反感的教条,才会使公文成为有血有肉、鲜活亲切、受人欢迎的有力工具。

公文的写作和研究是改进文风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公文创新的过程中,要做到写作与研究相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过硬。抓写作,重在提高公文的规范化水平,倡导“短、实、新”,突出接“地气”、转文风,以公文新风尚体现并促进党政机关的新政新风,进而带动社会风气向求真务实转变。抓研究,重在把握公文特质,潜心研究、百家争鸣,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多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篇力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